4月16日上午,“博爱云岭——生命•希望”2025年云南省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暨大理州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园开园仪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青光山公墓区举行。
活动由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指导,云南省红十字会、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主办,云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大理州红十字会承办,大理大学、大理市苍洱殡葬服务有限公司协办。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侯峰忠,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李加坤,大理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杨泽亮,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大理大学、大理州红十字会、大理州民政局等有关单位领导出席活动。云南省联合器官获取组织成员单位、16个州(市)红十字会、大理州市相关部门、捐献者家属代表、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红十字志愿者、媒体记者参加活动。
纪念园揭幕
活动中,出席活动的有关领导及负责同志为新落成的大理州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揭幕、敬献花篮,全体人员庄严肃穆向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默哀致敬。该缅怀纪念园由大理州红十字会牵头、大理市苍洱殡葬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主要投资和规划建设,占地1633.8平方米。
家属代表深情讲述捐献故事
▲大理市遗体捐献者吴永生的女儿吴玉明
遗体捐献者吴永生的女儿吴玉明深情讲述,“我的父母是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2003年,他们首次提出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大理医学院,此后每年,父母都会温和而坚定地与我商议。直到2008年,他们眼中‘为医学铺路’的执着让我意识到:子女不仅是后事的操办者,更是遗愿的守护者。征得两位弟弟同意后,我们正式向大理州红十字会提交申请,为父母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2018年清明凌晨,93岁高龄的父亲安然离世。我们将他的遗体郑重托付给大理大学,让他以“大体老师”的身份,继续守望医学传承的漫漫长路。完成他坚守15年的遗愿,父亲离世后,我们整理遗物时,一套泛黄的英文版解剖学著作——《胸腔解剖学》《中枢神经解剖学》,以及世界解剖学名著《格氏解剖学》,让我触摸到父亲的医学初心。”
▲人体器官捐献者刘朝菊的儿媳吕仲义
器官捐献者刘朝菊的儿媳吕仲义讲述:“我们的妈妈是大理州首例‘一肝救2人’的器官捐献者刘朝菊。2023年5月,她因突发脑出血送医抢救,我们一家人经过痛苦的挣扎,最终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捐献她的器官。捐献完成后,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妈妈的器官挽救了4位素不相识的危重症患者,让2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我们心中的悲痛得到很大慰藉。缅怀园的建成,就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们对亲人思念的漫漫长路,我们的思念有了寄托的地方。”
志愿者与医学生诗朗诵致敬捐献者
红十字志愿者朗诵诗歌《生命的礼物》,大理大学医学生朗诵《给大体老师的一封信》,表达对捐献者的缅怀追思之情,颂扬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
联合发出倡议 呼吁社会参与
活动现场,云南省红十字会、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出倡议:做器官捐献的“支持者”,消除误解与偏见,科学认知捐献意义,一个签字、一份登记,就能为他人点亮重生之光。做文明新风的“传播者”,以捐献者为榜样,向家人朋友传递“逝有所献、生有所续”的公益理念。做生命接力的“行动者”,登录“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平台,登记成为捐献意愿者,让善意成为可能。
▲活动参与者向捐献者纪念碑敬献鲜花
▲捐献者家属献花
现场人员集体默哀致敬、向捐献者纪念碑敬献鲜花,共同缅怀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
截至2025年3月,云南省累计实现人体器官捐献713例,捐献大器官2361个,眼角膜1124片,受益人数达3131人。全省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意愿登记人数已达到19.89万人,建成捐献者缅怀纪念场所14个。大理州自2010年实现第1例遗体捐献、2014年实现第1例器官捐献以来,全州累计实现人体器官(组织)捐献36例,捐献大器官98个,眼角膜51枚,受益人数约150人,累计已有17120人登记成为捐献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