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活动 >> 其他 >> 正文
修缮云州文笔塔记
来源:  作者:  编辑:云县  日期:2024-07-03  点击率:109  [关闭]
摘要:

引题:

关键字:

修缮文笔塔,使古塔除险加固,修复完整,了却云县人民多年的期盼。笔者有幸全程参与、见证此项工程,特作此文,以记录这段历史。

云州文笔塔,位于云县城东北面火石山,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距今已经历二百四十余年的风雨沧桑。火石山为旗山末端,旗山又属天马山、马鞍山东南绵延之余脉。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游记文学家、一代游圣徐霞客到访云州,对此曾有记载:马鞍山“东南下为条冈,直扼旧城溪而东逼东山,界两城之间,为旧城龙砂、新城虎砂者也。”云州治城曾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迁往天马山东麓,即今新城坝城里组、东门外一带。191年后的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又迁回原址,至今再无改变。文笔山下南河、北河交汇东去,立足旗山,“下瞰二流既合,盘曲豁底,如玉龙曲折”(《徐霞客游记》)。文笔塔建于此新旧二城之交、南北二河之汇、龙虎二砂之尾,可见当年建塔选址之精妙。



关于文笔塔的位置,云县民间还有个有趣的说法,说建塔时,县城在新城坝,是右手握笔。但后来县城迁回原址后,变成左手握笔,所以云县就很难出人才了。当然,这只是玩笑、调侃。我们来看看文笔塔西面的碑上是怎么记述的:“新建文笔在新旧二城之间。为新城之丙峰,丙为太微张星之度,法当出寿考富贵荣封之人;为旧城之艮峰,艮为天市垣斗宿之宫,法当出童年高魁,掌握天府之人。以之镇守二水交流之地,则中流砥柱,官民商旅,皆可庆安澜,而享富厚之乐也,卜云其吉,理有必然。”从碑记中可以看出,当初建塔,是综合考虑了新城和旧城的关系的,并不存在“左、右手”的说法。再较真点开个玩笑:纵观云州自古以来的历史文化名人,有杨国翰、张鸣凤、胡瑛、叶荃等等,最早的杨国翰是清道光年间生人,都是乾隆五十九年州城回迁后涌现的。反而是回迁之前,却寂寂无名。


文笔塔高17.1米,共有九级,为密檐式方形实心砖塔。第二级到第八级,每级四面正中各有一个浅穴佛龛(未设佛像),塔顶为铜质葫芦形宝瓶,相轮为上八角形下圆形的石板,四角各悬一只铜铃,塔基为红砂岩条石。两百多年来,它俯瞰两河,庇佑云州,成为云县人心目中文脉传承的重要标志。

清光绪年间,文笔塔首遭重创,被雷电击中,第六、七、八三级各被劈去一角,塔体开始向东南方向倾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塔基石块被盗作他用,有群众在塔下取土,加剧了古塔倒塌的风险。1983年,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进行了简单维修,加固了塔基,增设了台阶。1986年,文笔塔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有盗贼在塔脚开挖方1米、深约0.6米的盗洞,幸被群众举报,县文化部门用混凝土砂浆将盗洞填平。几次重创,使文笔塔伤痕累累,破损严重。随着岁月流逝,塔顶上的铜葫芦瓶盖和四角的铜铃相继遗失,但有点年纪的云州人,都记得小时候塔上传来的叮叮当当的风铃声。多年以来,修复文笔塔的呼声很高,成为云县老百姓的一个迫切心愿。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得到实施。2014年,当时的云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启动了文笔塔修缮工作。但由于文笔塔年久失修,塔体倾斜,稍有不慎就有坍塌的风险,因此文物部门决定提级评审,由省里的专家对修缮方案进行评审。鉴于文笔塔在云县人心目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当时的文化部门领导和省上的专家都非常慎重,几次修改方案都没有通过。加上经费也没有着落,所以这项工作暂时搁置了下来。

得到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后,县文化和旅游局立即重新启动方案编制报审,并邀请了云县部分老文化前辈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与修缮方案的论证,前前后后一共经过5次修改完善,终于在2023年10月获得省内专家通过。经过招投标程序,于2023年12月20日正式动工。整个项目名称为“云州文笔塔修缮和综合提升项目”,项目实施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现状”的原则,主要对云州文笔塔进行地基加固、塔基维修、塔体加固、塔刹修复、清理杂物及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景观绿化、景观亮化等,计划投资295.96万元。


项目开工后,进展较为顺利,到2024年5月份,塔体的修缮就已基本完成。当时塔尖上的宝顶(铜葫芦)盖子缺失,葫芦身上有一个洞,还有好几个凹处,疑似有人用气枪或是弹弓打的。县文物部门和施工方经过比对,最后把宝顶送到迪庆州香格里拉市,由专业团队修复并添加了顶盖。在恢复塔尖上的铜铃时,还有一段小插曲:施工方根据相关人员提供的记忆中的形状,配制了4只铜铃,口径16厘米,很重很厚实,声音浑厚。但笔者和县徐霞客研究会会长张学宇同志、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杨宇同志看了之后总觉得不对,体积太大了,不太协调,而且声音不够清脆,不符合记忆中的铃声印象。经过反复考虑,为了不留遗憾,浪费就浪费点,现场决定重新订制了口径12厘米的铜铃。大小的问题解决了,但新的问题出现了:挂在什么位置?因为大家都只记得上面有铜铃,但具体是挂在宝顶下面的相轮上?还是在第八层的檐角上?问了好多文化研究者包括附近的住户,都记不清楚,上面也没有任何悬挂的痕迹。记得当时我在塔下看着修好的塔体思索半天,忽然灵机一动,再次追问核实铜铃的数量和位置,受访者都很肯定地说有4只铜铃,4个角各1只。那就对了,上面3层从清朝光绪年间被雷击之后就只剩3个角了,哪里挂的4只铜铃?而且,现在如果在第八层檐角上悬挂,势必会对塔体造成损坏。再加上其他的一些旁证,最终认定,铜铃悬挂在宝顶下面第一层相轮四角。悬挂完成后,很多人看了之后才又找回记忆,认为对的,就是这个位置。

塔体倾斜问题,是很多人关心的,也是笔者最大的心病。但塔体扶正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不确定因素很多,风险巨大。经过咨询相关方面的专家,鉴于云州文笔塔的现状,建议还是先不动。不过请大家放心,在修缮之前的2016年,县文物部门曾经请测绘公司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监测,报告显示存在沉降,但极为细微。2024年,在对塔基进行加固处理后,进行了5次监测,报告显示已经没有了沉降情况,没有倒塌的风险。在资金方面,临沧市文化和旅游局分两年下拨资金共40万元,国投云南新能源有限公司项目捐赠资金30万元。此外,截至2024年5月31日,县红十字会的专用账户共接收社会各界捐款948笔共953042.43元。剩余不足部分,将由县财政逐步解决。


就这样,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各部门以及各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文笔塔的主体修缮终于顺利完工,紧接着开始实施周围环境提升工程,将从塔西面,老糖厂背后新修人行踏步上山,并增加绿化、灯光等设施。


今天的文笔塔,屹立山岗。日出时分,晨光洒向塔顶,霞光万道、宝相庄严。“云州八景”中的“文笔迎晖”,以新的面貌,展现在县城东方,赓续着云州的文脉,承前启后、绵延千秋。(作者系云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作者:
编辑:云县
上一篇:云县红十字会召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下一篇:开展警示教育,筑牢思想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