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十字会2025年预算重点领域财政项目文本公开
一、项目名称
红十字事业发展项目专项经费
二、立项依据
本项目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25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3]66号)、《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西政发【2015】43号)等文件要求设立,以上各级党委政府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均指出: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着眼于解决贫弱人群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完善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各级红十字会要坚持特色,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把红十字会建设成为应急救援科学化、宣传筹资长效化、救护培训常态化、公益项目品牌化、组织建设规范化、运行机制社会化、志愿服务特色化的社会救助团体,实现红十字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贡献力量。多年来,州红十字会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自然救灾、救助、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无偿献血等人道领域工作,成效明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已成为党委、政府在人道工作领域的得力助手。本项目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25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3]66号)、《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西政发【2015】43号)等文件要求设立,以上各级党委政府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均指出: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着眼于解决贫弱人群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完善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各级红十字会要坚持特色,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把红十字会建设成为应急救援科学化、宣传筹资长效化、救护培训常态化、公益项目品牌化、组织建设规范化、运行机制社会化、志愿服务特色化的社会救助团体,实现红十字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贡献力量。多年来,州红十字会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自然救灾、救助、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无偿献血等人道领域工作,成效明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已成为党委、政府在人道工作领域的得力助手。
三、项目实施单位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十字会
四、项目基本概况
开展红十字宣传、救护培训、备灾救灾、组织建设、筹资募捐等各项工作,更好地促进我州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切实增强红十字会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提高群众紧急状态下的自救互救能力,有力救援受灾群众,拓宽筹资渠道增强救助实力,帮助更多的困难群众走出困境。
五、项目实施内容
1、全年至少开展宣传活动12次,宣传普及人数达3000人次。
2、对州内因灾、因病、因事故等原因导致极度,急需救助的困难家庭、群众进行人道救助,救助人数不少于30人。
3、完成州本级20人份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登记和采样入库,保障入库血样储存和运送安全,关怀入库登记和捐献志愿者。
4、开展宣传筹资活动,募集款物100万元以上。
六、资金安排情况
根据项目实际,经费安排10.00万元。1.用于红十字“三救”“三献”工作8.50万元;2.用于红十字对外交流合作1.50万元。
七、项目实施计划
(一).是广泛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每年至少开展宣传活动12次,到2026年宣传覆盖人数不少于9000人;(二).是“三救”稳步发展,每年坚持开展“博爱送万家”“99公益日”活动,到2026年关怀困境人群不少于3000人,每年对州内因灾、因病、因事故等原因导致极度困难家庭、群众进行人道救助,到2026年救助人数不少于90人。成立应急救援队,到2026年普及救护知识不少于15000人次;(三).是逐步推进“三献”,到2026年全州动员造血干细胞入库不少于150人份;人体器官捐献见证率达100%,开展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及遗属慰问活动;动员无偿献血不少于3000人次。通过上述救灾、救助、救护等工作的开展,每年受益群众不少于6000人次。(四).是社会公众和服务对象对红十字整体支出满意度达到80%以上。
八、项目实施成效
发展红十字事业,有利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汇聚州内州外资源,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保护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有利于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文明进步;有利于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传播公益慈善理念,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多年来,州红十字会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自然救灾、救助、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无偿献血等人道领域工作,成效明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