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活动 >> 应急救护 >> 正文
抗战烽火中的“红十字医疗队”
来源:云南省红十字会公益平台  作者:  编辑: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日期:2025-09-05  点击率:6  [关闭]
摘要:

引题:

关键字:

80年前,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红十字,这支闪耀着人道光芒的力量,从未缺席。他们救死扶伤,让生命在战火中得以延续;他们扶危济困,为苦难中的军民送去温暖。让我们走进“抗战烽火中的红十字医疗队”,一同感受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力量

image.png

▲1932年淞沪抗战期间,中国红十字会救助伤员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淞沪战争爆发。中国红十字会迅速做出反应,连夜组织起救护队,以王培元为总队长,于1932年1月29日晨前往战地抢救伤兵、难民。沪城分会(上海市红十字会的)前身给予协助。

在开战以来的1个月中,中国红十字会先后组织起20支救护支队,拥有救护队队员471人,他们都是来自各条战线的志愿者;开办临时伤兵医院41处(后增加到43处),医护、服务人员1400余人。

image.png

▲抗战中的中国红十字会上海煤业救护队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奋起自卫,由此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危难之秋,中国红十字会责无旁贷。

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上海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组织500多名队员和50多辆汽车,分赴八宇桥、宝山、罗店、江湾、大场等地救护伤兵。在淞沪会战中,上海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出生入死,救护伤兵14000余名。


image.png

▲南京红十字会掩埋队在下关沿江及和平门外掩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同日,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宣告成立,美国圣公会牧师约翰∙马吉伟任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会长李春南(又译作李春楠、李健南)、洛威伟任副主席,旨在开展伤病救护与难民救助工作。留驻南京的丹麦、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外籍人士借鉴上海南市难民区的经验,在南京设立安全区。南京安全区和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的成立,使20万难民免遭屠戮。

image.png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第35医疗队队员在陕甘宁边区做手术


同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成立了临时救护委员会,聘请林可胜博士为临时救护委员会总干事,全面负责各战区医疗救助事宜。救护总队部成立后,为适应抗战新形势,加快救护队的改编和组织进程,到3月底编就47支分队,陆续派往各地。

1939年春,救护总队部抵达贵阳图云关,在这块土地上“安家落户”,直到抗战胜利。

image.png

▲救护总队的汽车队启程前往后方医院


1940年前后,医疗队扩充至114队,医护工作人员达3420人,救护总队部成为全国抗战救护的指挥中心。

史载,从1938年1月至1945年9月,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发展分队150支,救护人员近4000人,救护车200余辆,为前线广大将士提供战地救护服务。

image.png

▲救护总队派遣至延安的女救护队员


救护总队部对敌后战场,也给予了重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红十字旗帆鲜艳夺目。

1937年底,首批派出第七、第二十三、第三十九医疗队开赴西北,协助八路军开展医疗卫生救护工作。

1937年10月,第二十三医疗队在安庆的一个后方医院为上海战场及沪宁路沿线作战中负伤的重伤员进行手术治疗,在短短的40天时间里,完成大小手术近800例。

在前往延安支持抗战救护的队伍中,就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加拿大医生白求恩。1938年1月2日,白求恩率领“加美医疗队”,携带大量医药物资前往中国。


图片

▲白求恩在做手术


1939年2月,白求恩率领18人的“东征医疗队”到冀中前线救治伤员。他们搭建的临时手术室距离火线不到千米,不顾日军炮火威胁,连续工作69个小时,成功为115名伤员实施了手术。

在他写给聂荣臻司令员的工作汇报中的几组数字颇能反映医疗队的光辉业绩:在4个月中,他们步行了1500余里山路,实施大小手术315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伤员1000余名。同时,为适应八路军山地游击战的特点,白求恩医疗队成功发明了一种“药驼子”,就是用牲畜背负足够做100次手术,换500次药和配置500个处方所用的全部药品和医疗器械,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使更多伤员能得到及时救助。

同时期,许多国际友人不远万里,不惧生死来到中国,参与红十字救护工作。

image.png

▲抗日战争开始后,多国医务工作者加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


1939年秋,救护总队部贵阳图云关迎来了一支国际援华医疗队,他们来自8个不同的国家,被称为“西班牙大夫”。他们陆续被派往前线,以新的姿态投身抗日战争救护事业之中。


image.png

▲1942 年,侵华日军投掷细菌弹,英国女医生高田宜为防治菌疫,不幸以身殉职,长眠在贵阳图云关救护总队驻地


国际援华医疗组织遵照中国红十字会制定的《外籍医生服务办法》,前往各战区,为抗战救护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白求恩、柯棣华(印度籍援华医生)、高田宜等人就是如此。


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里,红十字的旗帜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那些救护人员与国际友人,怀揣着“人道、博爱、奉献”的信念,于枪林弹雨中穿梭,在废墟瓦砾间施救。他们以双手为盾,护佑生命;以仁心为灯,照亮绝境。这份跨越国界的大爱和置生死于度外的担当,已成为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精神丰碑。     

如今,硝烟散尽,但红十字精神中那份对生命的敬畏、对道义的坚守,依旧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作者:
编辑: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上一篇:2025年地震第一响应人培训(一)
下一篇:2025年应急救护进机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