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三位捐献者之间有着十年的年龄差距,性格迥然,但他们心中那份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珍视之情却跨越了岁月的界限,紧紧相连。从部队到基层,他们一直秉持着为民情怀、心存善良,不约而同地伸出了援助之手,用大爱善举穿透病痛的阴霾,给患者们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今年37岁的仝先生,虽已脱下戎装,但军人的初心和本色从未改变。早在2006年,他便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留样入库,默默许下了拯救生命的庄严承诺。
2012年,仝先生曾有过一次与患者配型相合的经历。最后因患者原因没能进行捐献。今年6月,仝先生再次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他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询问他是否同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没有丝毫犹豫,仝先生当即同意捐献。
“配型成功的几率极低,这也是一种特殊的缘分,咱们能帮一点是一点。”仝先生朴实的话语充满了温情与坚定。
捐献当天,经过4个小时的采集,仝先生成功捐献200多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仝先生的妻女和保定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一直陪在他身边。“爸爸真勇敢!”9岁的女儿也为爸爸加油鼓劲。“人民有需要,我就义无反顾地去帮助。”看着血液缓缓流入采集袋,仝先生坚定地说。在这一刻,“退伍不褪色”的誓言在他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今年年初,41岁的张先生接到河北省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告知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既激动又惊喜,并立即同意了捐献和进一步检验。高分辨分型确认成功后,张先生又顺利地通过了体检,在家人的支持下,近多半年时间里,他一直在为捐献做前期准备,调整作息、坚持锻炼,只为以最佳状态“慷慨赴约”。
“我能与患者匹配成功,这就是一段非常难得的缘分,能够在茫茫的人海中,给他人送去延续生命的希望,我感到这是一件非常荣幸和幸运的事。”他这样说。
2001年张先生参军入伍,在部队服役期间他就积极响应无偿献血,回到地方后依然坚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至今已是第17个年头了,累计献血量超2400毫升。2017年一次献血过程中,他留下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登记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接到电话后,张先生积极配合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认真完成高分辨分型确认和体检,“情况怎么样?没问题吧?什么时候可以进行下一项?”每次检查后张先生都会打过去电话问一问。这场生命之约,在无数的期待与盼望中,一步步向着实现的那一刻迈进……
采集当天,张先生成功捐献近30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远方一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送去了生命的新希望。“这是我这辈子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张先生笑着说。

李先生是一名“90后”,是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同时也是一位有着12年军龄的退役军人。在部队服役期间,李先生见过无偿献血的宣传单页,便利用休息时间走上献血车完成了第一次献血。“身强体壮,尽自己一份力,为社会做贡献。”李先生说。2021年,在李先生献血时有工作人员介绍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后,李先生的使命感涌上心头,再次毫不犹豫地留下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2023年退役后,李先生回到了家乡邢台。今年7月,李先生接到了河北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询问自己捐献的意愿。“我同意。”李先生电话里当即回复,“终于等到这一天了,从加入中华骨髓库之后,我时刻准备着!”
“我现在虽然已经退出现役,但军人的使命和职责永不褪色,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永恒不变的宗旨。”当日,李先生成功采集近26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他表示,这是自己与患者一段特别的缘分,希望患者能够顺利完成移植手术,早日战胜病魔,健康快乐的生活下去。
仝先生、张先生和李先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依然有无数美好的瞬间值得我们去珍惜、去传递。他们用善举展现军人本色,诠释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更体现了对社会的一份责任与担当。在这条充满爱心的道路上,他们不仅点亮了自己的人生,也温暖了他人的心灵,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