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滢是施甸县何元乡财政所的一名普通党员干部、一名普通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却也有着另一个不普通的身份——云南省第278例、施甸县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22年5月9日,她以自己血液里310毫升造血干细胞,延续了几千公里外一个青春年轻的生命。
特殊的生日礼物
上中学时,她从课外读物上了解到献血可以救人于危难,便在心里悄悄埋下了一颗小小的梦想种子。终于,20岁生日那一天,她决定送给自己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学校的献血车。这一献,便没有停下过脚步,如今,杨滢已经有了7次献血记录,累计献血约2000毫升。
2021年5月,杨滢又一次参加义务献血,一旁的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向义务献血者宣传介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并询问她是否有意愿加入中华骨髓库。她的脑海里飞速地闪过新闻报道中一双双白血病患者渴望生存下去的眼睛……“我愿意!”杨滢坚定地说。就这样,她在那次义务献血中多抽取了10毫升血液,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一个特殊的电话
2022年1月4日,杨滢像往常一样在岗位上工作,她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云南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对方兴奋的告知她,她入库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患者HLA初配相合,而且是中华骨髓库里唯一能与该患者匹配得上的样本,问她是否还愿意继续捐赠。
“我当然愿意!”杨滢没有多想,只是一听到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她便不假思索答应了,“我听说许多志愿者的数据入库以后,好几年都没有配型成功,没想到我的才短短几个月就成功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志愿献髓者的资料入库后,能否有机会捐献,什么时候有机会捐献,就要等待缘份和运气了。”这一天,杨滢的心情一直很激动,久久难以平复……
家人的支持是最大的鼓励
电话挂断以后,杨滢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家人,家人一直以来都很支持她无偿献血的善举,只是与大部分家庭一样,他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了解,在他们的认知里,没有捐献造血干细胞只有捐献骨髓,而骨髓是需要用一支很长的针管从脊柱扎进去,抽取脊椎里面的骨髓,会对身体造成巨大的伤害。
为了打消家人的疑虑与担忧,杨滢详细查询梳理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资料,甚至召集家人开了一场家庭科普“小会议”,家人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成为她坚实的后盾,也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心和决心。
漫长的等待和准备
从接到电话那天起,杨滢就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早睡早起、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力求将自己的身心状态调整到最佳。2022年2月,她的造血干细胞与患者初次配型成功;3月,高分辨率配型成功,体检合格;5月5日,杨滢住进了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期间需要每天注射动员剂、抽血,监测血液内造血干细胞指标。注射动员剂产生的生理反应让杨滢腰酸腿疼,但一想到那位素未谋面的患者正忍受病痛的折磨坚强的在无菌仓中等待自己的“救援”,便觉得这都不算什么。
功夫不负有心人,5月9日,杨滢血液的各项指标均已达标,可以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了。早晨8点,打完最后一针动员剂,她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看着自己的血液从身体中慢慢流出,通过离心机循环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又输送回身体里,挂在离心机上的造血干细胞收集袋里造血干细胞一点一点增加,经过了漫长的6个多小时,成功捐献出了310毫升造血干细胞,离心机过血量约11000毫升,相当于全身的血液在离心机里循环了3遍。
“这一切都值得!”忽略掉因为长时间保持静止而肿胀不能自如的双手,看着造血干细胞被护送的医护人员迅速冷藏赶往机场运送前往患者所在医院,仿佛看到远方那个年轻的生命已然鲜活起来了……杨滢心里乐开了花,虽然,这粒生命的种子只是刚刚种下,虽然,可能能给予的帮助只能到此为止,可是生命的奇妙之处便在于希望之花只要发芽,就一定会破土而出,迎风飞扬。
“我只是一名普通党员”
如今,杨滢又回到了她平凡的工作岗位,知道她的善举,同事们无一不竖起了大拇指,她却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只是刚好有人需要,我又刚好能提供帮助。对我来说只是奉献一点自己的富有之处,或许对别人来说是一缕能照进黑暗之中的微光,说的大一些或许就拯救了一个家庭。”
其实,身边许多人都有一颗爱心和一腔热血,愿意为社会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是会因为不了解实情、克服不了心里的恐惧而被“劝退”,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身边的人科普一些知识,告诉大家捐献造血干细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也呼吁大家积极投身公益、奉献爱心,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义务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中来,为更多不幸的人带去生的希望,挽救更多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