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活动 >> 人道救助 >> 正文
从大数据看上半年民生领域的“难与盼”——以留守儿童帮扶工作为例
来源:  作者:  编辑:施甸县  日期:2024-06-19  点击率:62  [关闭]
摘要:

引题:

关键字: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2024年上半年,施甸县红十字会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人道救助工作领域联系群众的助手作用,落实三救三献主责主业,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开拓进取,主动作为,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一)深耕“三救三献”,抓实主责主业

一是抓实应急救护工作。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持续抓好应急救护培训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五进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应急救护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上半年,完成红十字应急救护取证培训45人,红十字应急救护普及培训4337人次。二是抓实应急救援工作。服务全县应急工作大局,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认真履行成员单位职责,持续开展防灾减灾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累计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助力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参加全县综合性应急演练,提升应急救援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三是抓实人道救助工作。完成适龄儿童先心病筛查126人;完成助学帮扶1人次,涉及资金4000;博爱送万家受益3260人次。四是抓实三献工作。上半年,全县累计参与无偿献血XX人次,合计献血量XXU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数69人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73人。五是抓实人道资源动员工作。上半年,共募集款物价值48.98万元。其中:接收捐款11327000接收到捐赠物资3批次,物资价值130167元,已全部按照捐赠方意愿拨付受捐方使用。

(二)围绕中心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开展线上线下筹款工作,助力施甸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留守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组织开展5·8人道公益日博爱施甸行网络募捐活动累计筹款106万元接收昆明华圣科技有限公司捐赠县特殊教育学校价值6万元的阶梯教室桌椅100,助力特殊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实施假肢安装项目,助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联合县残联全县有假肢安装需求的残疾人进行摸底排查,对符合适配条件的及时向省红十字会假肢办申请项目分批次组织38人适配40例新假肢。三是围绕云南省健康县城建设数据评价主要指标表,助力健康县城创建。

二、留守儿童帮扶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施甸县共有留守儿童7600人,其中享受孤儿救助的有23人;享受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有59人;享受城乡低保救助的有3062人;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有5人。这些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生活质量不能保障,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进行监护的,这些老年人一般最为关注的是孩子的吃饱穿暖问题,而并不懂得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其次,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往往有较差的生活习惯,由于父母给他们多寄零花钱,再加上老人的管教不力,留守儿童用钱自由度大,禁不住零食的诱惑,常用零食代替主食,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展。二是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创伤严重,亲情的缺失使得孩子情感上出现创伤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得不到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而且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多体现在物质的关爱上,致使他们亲情的缺失极为严重,亲情的缺失导致部分孩子出现情感上的冷漠,以及对物质的片面追求,从而出现交友易入误区。三是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因素以及文化生活单一的制约,留守儿童往往出现较大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一些儿童产生僧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四是严重缺乏家庭教育,那些父母双双外出的家庭,由于老人的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不能予以帮助,老人平时都是田间劳作,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在外务工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是漠不关心,顺其自然,这样的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

三、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建议

完善保障体系,健全“政府+学校+社会”保障格局。严格实施受到家暴和不法侵害强制报告、提高自我保护安全教育管理和控辍保学机制,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权益。除干部挂包帮扶,还要动员社会爱心人士、志愿者担任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完善村规民约,通过道德讲堂、法制宣传等方式对不认真履行监护责任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对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行为不规范、有违纪违法倾向的留守儿童,学校链接相关资源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管理方案,形成齐抓共管的关怀教育格局。 

  建立帮教机制,提升保障能力。完善救助政策,整合社会力量,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救助基金,统一筹集和管理,制度化开展救助帮扶活动。发挥教育、民政等部门作用,加大对留守儿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完善救助管理、福利机构场所设施,提升基层关爱和保护能力,不断满足监护照料需要。加强关爱阵地建设,引进公益资源,依托镇村党群阵地,建设“公益小课桌”等教育活动场所,扩展“留守儿童之家”覆盖面,实施集中托管看护。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在兴趣培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学校和政府奖励激励,激活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加大投资力度,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办“假期学校”,填补农村留守儿童校外教育空档。探索建立城乡教师轮岗制,将教师职称评定、工资福利与参加农村学校教育时长挂钩,鼓励教师下乡村任教。推进农村学校教师宿舍和食堂改造提升,改善教师食宿环境。加大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城乡学校“一对一”帮扶机制,开设跨区跨校线上培训,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探索校级线上共享平台建设项目,打造精品公开课,建设城乡“共享”资源库,补足农村留守儿童素质教育短板。

重视心理关怀,营造关爱氛围。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和志愿服务优势,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提供假期日间照料、课后辅导等关爱服务。常态化开展家校联盟行动,搭建沟通桥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座谈会、电话视频、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指导家长掌握与学校和留守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促使家长以实际举措多关心子女身心健康。

 

 

 

作者:
编辑:施甸县
上一篇:施甸县红十字会组织开展红十字博爱周活动
下一篇:施甸县红十字会春运期间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