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四年前,赵晨旭因研究生田野调查来到普洱,与普洱结下不解之缘。自此,赵晨旭选择普洱,被普洱温暖治愈,服务在普洱基层“最后一公里”,在这个遥远的家乡奋斗,实现自身青春和本地“家人们”的“远方”。
赵晨旭(左)教授村民绳结工艺
一包口罩的温情
赵晨旭的家乡在辽宁省海城市,2020年,她第一次独自来到这个以“茶”为名的城市。与东北家乡的严寒不同,普洱有与辽宁温差40℃的亚热带温暖气候,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着美丽的早晨山间云海和夜晚的满天繁星,还有能歌善舞又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同胞。
初到普洱,正值疫情期间,当时交通停运、节庆活动纷纷取消,赵晨旭不得不停留在西盟县勐卡镇。为了解决她无法返乡的后顾之忧,家在当地的师姐李佤灵像一座桥梁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心。
担心她吃不惯西南少数民族饮食,李佤灵特意单独为她做面食和清淡的菜色;在物资紧缺的当时,想方设法把托亲戚找到的唯一一包口罩给了她,只因为她田野调查时需要走访;师姐的姨妈叶吕阿姨,每天耐心地叫她绕线、整经、织锦,还为她做了一件织锦背心……
亲戚找给的唯一一包口罩
一件件小小的爱意,支撑她度过了那段离家的日子,普洱少数民族同胞的温情,让她在千里之外找到了家的感觉。自此,她被普洱深深地吸引。
田野调查记录栓线仪式
返校后,她将普洱的佤族织锦作为研究方向,将热爱投身到普洱的民族工艺学习保护。对未来的展望,对普洱民族文化、人文风情的眷恋,化为一粒小小的种子,在她的心中深种发芽。普洱,成为她一个特殊的梦想的远方。
一袋巨菌草的力量
访谈掌握龙灯制作技艺手工艺人
协助村民修补舞龙道具
一块方帕的希望
驻村的时间渐长,在日常走访中,赵晨旭发现,本地部分困难群众增收存在技术、劳动力、资金缺乏的问题,而星光村群众多以哈尼族、彝族为主,民族文化底蕴挖掘和群众增收可以兼容并蓄。这时,她想到了她擅长的民族工艺。在研究生期间开展成功的“以染织公益传承助力云南特殊教育”的项目基础上,她开始了她的“星光尝试”。
开展“云南传统染织绣”技能培训
一开始,很多村民白天农忙,集中上课不便,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星光尝试”碰了壁。在了解到普洱本地“火塘夜话”的习惯时,赵晨旭调整授课方式,采取小班和夜校模式,用活本地植物染色资源,为村民们特别是困难、残疾群众教学缝纫、拼布工艺、佤族织锦深加工、绳结工艺、云南扎染、传统植物染色等技艺。
收益支持修路
村民们从开始的不了解不理解,到逐渐掌握扎染、植物染色、拼布、绳结等工艺,有的村民从学生变成了老师,以一授十为其他群众传授民族手工技巧。“以染织公益传承助力宁洱乡村振兴”的公益项目初见成效,不仅为传承本地民族手工艺,增加了群众致富技能、拓宽了致富渠道,更是让群众树立了保护自然和传承民族工艺的意识,还在第四届云南省红十字公益项目展上荣获了“金奖”。
自此,一块小小的扎染方帕,连接住了她和星光,星光是熠熠发光的星光,也是她仰望天空的星光。截至撰稿时,赵晨旭的公益项目已开展培训38期,受益群众500余人次,完成订单97个,累计收益1.2万元。所获收益帮助村内困难群众9户,并为官坟箐村组道路修缮购买了石料。不仅仰望天空,也脚踏实地,赵晨旭在普洱,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远方”。
“少年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现在,赵晨旭依然饱含热情,想要以自身的能力为星光谋求更远的远方。未来,她想把“输血”变“造血”,结合磨黑古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优势,用好普洱本地丰富的植物染色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让更多村民掌握染织技能,开展体验式旅游增收。
“这里是我的新家,我想让我的家人靠自己的双手把生活变得更美、更好、更有意义。”赵晨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