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在宁洱 | 赵晨旭:“小人物”的执着 看完沉默了
来源:宁洱发布  作者:  编辑: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日期:2024-01-31  点击率:18  [关闭]
摘要:

引题:

关键字:


 开栏语 

岁月静好,与君同安。情意缱绻(qiǎn quǎn),与君共话。在宁洱,越来越多的外乡人选择了定居、投资兴业、创新创业……他们,怀着对故乡的缱绻,把对未来的无限希冀变成扎根的新芽,与宁洱人一道倾心耕种着宁洱的广袤与繁荣。
宁洱用自己包容的胸怀温暖着来自异乡的他们,让他们成为这片土地的一分子。他们,既是奋斗者、耕耘者,更是宁洱发展的亲历者、建设者,以不同的方式成为参与宁洱发展不可或缺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图片


四年前,赵晨旭因研究生田野调查来到普洱,与普洱结下不解之缘。自此,赵晨旭选择普洱,被普洱温暖治愈,服务在普洱基层“最后一公里”,在这个遥远的家乡奋斗,实现自身青春和本地“家人们”的“远方”。


图片

赵晨旭(左)教授村民绳结工艺





一包口罩的温情

赵晨旭的家乡在辽宁省海城市,2020年,她第一次独自来到这个以“茶”为名的城市。与东北家乡的严寒不同,普洱有与辽宁温差40℃的亚热带温暖气候,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着美丽的早晨山间云海和夜晚的满天繁星,还有能歌善舞又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同胞。


图片

赵晨旭到西盟的第一顿饭


初到普洱,正值疫情期间,当时交通停运、节庆活动纷纷取消,赵晨旭不得不停留在西盟县勐卡镇。为了解决她无法返乡的后顾之忧,家在当地的师姐李佤灵像一座桥梁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心。


图片

西盟县嘎娄村协助疫情防控


担心她吃不惯西南少数民族饮食,李佤灵特意单独为她做面食和清淡的菜色;在物资紧缺的当时,想方设法把托亲戚找到的唯一一包口罩给了她,只因为她田野调查时需要走访;师姐的姨妈叶吕阿姨,每天耐心地叫她绕线、整经、织锦,还为她做了一件织锦背心……


图片

亲戚找给的唯一一包口罩


一件件小小的爱意,支撑她度过了那段离家的日子,普洱少数民族同胞的温情,让她在千里之外找到了家的感觉。自此,她被普洱深深地吸引。


图片

田野调查记录栓线仪式


返校后,她将普洱的佤族织锦作为研究方向,将热爱投身到普洱的民族工艺学习保护。对未来的展望,对普洱民族文化、人文风情的眷恋,化为一粒小小的种子,在她的心中深种发芽。普洱,成为她一个特殊的梦想的远方。





一袋巨菌草的力量

2021年,适逢云南省定向选调生开始招录,在普洱的一段段美好经历再次浮现在赵晨旭眼前。带着对普洱的热情,她选择成为了一名普洱的选调生,跨越3700公里离开家乡,再次来到了这个令她留恋的普洱。这次的目的地,是普洱市宁洱县磨黑镇星光村。星光村是思普地区革命根据地及党在思普地区第一个红色据点所在地,是中组部批准实施的红色美丽村庄。带着些许期待,她来到基层的“最后一公里”,开始了驻村生活。

图片

访谈掌握龙灯制作技艺手工艺人


从象牙塔到田野,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基层的千头万绪让赵晨旭感觉到无所适从。初到宁洱,赵晨旭就被第一关——方言给难住了。入户走访时听不懂宁洱方言,受访群众就努力地用发音生硬的普通话,一字一字慢慢地与她交流。不止一次,当得知她是辽宁人时,村民们会热情招待她到家里做客,又都会在最后告诉她:“感谢你这么远来建设我的家乡。”那一刻,赵晨旭被无数的普洱乡情所怀抱,逐渐融入这个大家庭。

图片


协助农户美化人居环境

当得知赵晨旭在宁洱工作,外省的大学好友因要开展实验项目,向她发出了购买巨菌草幼苗的请求。牌坊村民小组组长饶有华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热情带她到地里,事无巨细地把自己种植方法传授给她。“种植的时候要横着放,这样两端的芽孢都可以长出来,而且要注意先把芽孢剥开,15℃以上的环境种植更容易长……”当准备给他报酬时,饶有华摆摆手“这是你的好朋友,要是寄过去没有种出来,我再帮你砍。”

图片


与村民进深山找水源头

黄家寨小组长卫建红曾见到赵晨旭因好奇给自家羊奶果树拍照,便把这件事记在心里,每每见面都留下果子招呼她去采摘……质朴又亲切的乡情,让赵晨旭倍感温暖。星光村的村民们,像自己家女儿一般,用点点滴滴的温暖,让她变成了大家庭里备受关怀的小孩子。

图片

协助村民修补舞龙道具


一个个像菌草、羊奶果的情谊,肆意在她的心中悄然生长,开出小小的石榴花。人们说,石榴代表多子多福、团结一心。小小的石榴花,是她想要在乡村扎根为乡亲们发展的小希翼,滋养着日复一日的简单驻村生活。

图片


看望帮助困难群众

“很远的远方有了我的家乡,这个家乡就是我的远方。”赵晨旭在星光的“家人们”陪伴下,逐渐成长,那个小小的石榴花,也变成了一腔热情——“我要为我的家人们做点事”。






一块方帕的希望

驻村的时间渐长,在日常走访中,赵晨旭发现,本地部分困难群众增收存在技术、劳动力、资金缺乏的问题,而星光村群众多以哈尼族、彝族为主,民族文化底蕴挖掘和群众增收可以兼容并蓄。这时,她想到了她擅长的民族工艺。在研究生期间开展成功的“以染织公益传承助力云南特殊教育”的项目基础上,她开始了她的“星光尝试”。


图片

开展“云南传统染织绣”技能培训

一开始,很多村民白天农忙,集中上课不便,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星光尝试”碰了壁。在了解到普洱本地“火塘夜话”的习惯时,赵晨旭调整授课方式,采取小班和夜校模式,用活本地植物染色资源,为村民们特别是困难、残疾群众教学缝纫、拼布工艺、佤族织锦深加工、绳结工艺、云南扎染、传统植物染色等技艺。


图片

收益支持修路

村民们从开始的不了解不理解,到逐渐掌握扎染、植物染色、拼布、绳结等工艺,有的村民从学生变成了老师,以一授十为其他群众传授民族手工技巧。“以染织公益传承助力宁洱乡村振兴”的公益项目初见成效,不仅为传承本地民族手工艺,增加了群众致富技能、拓宽了致富渠道,更是让群众树立了保护自然和传承民族工艺的意识,还在第四届云南省红十字公益项目展上荣获了“金奖”。


图片

云南省红十字项目展现场


自此,一块小小的扎染方帕,连接住了她和星光,星光是熠熠发光的星光,也是她仰望天空的星光。截至撰稿时,赵晨旭的公益项目已开展培训38期,受益群众500余人次,完成订单97个,累计收益1.2万元。所获收益帮助村内困难群众9户,并为官坟箐村组道路修缮购买了石料。不仅仰望天空,也脚踏实地,赵晨旭在普洱,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远方”。


图片

手把手教群众


“少年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现在,赵晨旭依然饱含热情,想要以自身的能力为星光谋求更远的远方。未来,她想把“输血”变“造血”,结合磨黑古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优势,用好普洱本地丰富的植物染色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让更多村民掌握染织技能,开展体验式旅游增收。

“这里是我的新家,我想让我的家人靠自己的双手把生活变得更美、更好、更有意义。赵晨旭说。


作者:
编辑: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上一篇: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江苏省红十字(东台)救援队队长常勇:“公益之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下一篇:练“救”真本领!宁洱县百名中学生体验式学习应急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