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活动 >> 应急救护 >> 正文
生命教育向“新”而行
——天津市红十字生命教育联盟工作侧记
来源:转载中国红十字会官网  作者:  编辑:元谋县  日期:2024-08-16  点击率:59  [关闭]
摘要:

引题:

关键字:

7月13日,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一位老人突发心脏骤停。危急时刻,工作人员和两名热心游客果断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对老人施救。救援成功后,热心游客默默离开,没有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随后,天津市红十字基金会和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联合发起“寻找最美救护员”行动,希望通过社会公众的力量,找到这两位勇敢的施救者,向他们表达感谢和敬意。

这次成功救援,得益于全社会对急救工作的支持和重视,离不开社会公众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近日,由天津市红十字会发起,联合市教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管理局、市体育局、团市委、市关工委等11家委办局单位共同参与的红十字生命教育联盟正式启动。联盟成员单位发出倡议,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合作联动机制,发挥资源优势,凝聚发展合力,共担社会责任,共谱人道新篇。

“最美救护员”找到了

通过广大社会公众力量的共同努力,目前已找到在海博馆勇敢施救的游客张先生。张先生是平安人寿天津分公司的一名员工,平安志愿者协会——橙心守护公益社团成员,曾多次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同时也是天津蓝天救援队队员。

事发当天,张先生正在海博馆一层餐厅用餐,忽然听到呼救声。他立刻冲了过去,只见一位60多岁的老人晕倒在餐桌旁的地板上,脸色苍白,失去反应,情况十分危急。“我是急救员!”张先生一边说,一边拍打伤者肩膀,并检查瞳孔和心跳。发现老人仍没有任何反应,胸腹部没有起伏,于是立刻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快去拿AED!”此时,旁边的工作人员和游客拨打了120,打开了紧急通道,并快速取来就近的AED设备。张先生请旁边的一位女士继续进行胸外按压,他则迅速为老人装好AED,并根据设备提示进行除颤。

“腹部有起伏了!大爷有呼吸了!”过了2分钟,老人开始出现呕吐的动作,并逐渐恢复了自主呼吸。“大爷,您能听见我说话吗?要是能听见,眨一下眼睛好吗?”张先生着急地问。几秒钟后,老人的眼皮眨了一下,意识也逐渐恢复。张先生轻拍大爷肩膀,告诉他别害怕,120马上就来,并不停地跟大爷说话安抚他的情绪。不久,120抵达现场,张先生和医生交代完老人的情况后,默默离开了现场。

一直以来,市红十字会和市红十字基金会积极响应社会需求,联合多方力量在公共场所广泛布放AED急救设备,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此次救人使用的AED,正是今年5月底市红十字基金会刚刚捐赠给海博馆的5台AED之一,是市红十字基金会与市文旅局共同推出的“安心旅途公益项目”的AED投放首站。当时,市红十字基金会还为海博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应急救护培训,并让工作人员熟悉了AED的安放点位。这次堪称教科书式的施救,离不开广大群众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协作,也生动展示了AED在公共场所的重要性。

“跨界”合作,多部门联动

从教委到公安,从生态环境到卫生健康,从应急管理到文旅体育……今年以来,市红十字会广泛联合各部门、各领域,共同构建红十字生命教育融合发展机制。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韩晓芬表示,携手相关部门组建生命教育联盟,加快资源聚集,将联盟单位职能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延伸教育阵地,开辟以文化人的新赛道,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赋能,织密织牢青少年生命安全防护网,探索城市治理新模式。

5月12日,在天津海河公安水警码头,40名青少年穿好救生衣,坐上公安船艇,开启了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这是市红十字会携手天津少年警校举办的水上安全周末短训班,是“‘警’彩博爱 ‘救’在身边”系列活动之一。活动中,来自市红十字会东方救援队的专业教官为学员们普及如何避免溺水事故发生、发生溺水事故后如何自救、如何施救等相关知识,利用绳子、塑料瓶等工具生动演示了自救互救的过程。 

今年5月,市红十字会与天津少年警校协作联动,开展“‘警’彩博爱 ‘救’在身边”生命教育进校园主题月活动。活动以市区两级少年警校为主体,与16个区级红十字会深度协作,开展以“救在身边+防灾减灾+校园安全+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少警+红十字”主题教育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青少年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保护生命和人的尊严的重要性,塑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月1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儿童节主题活动在天津市国际商场举行。现场,听障儿童、罕见病儿童与来自天使之心志愿团队的孩子们一起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小快板《展津沽文化魅力》、诗朗诵《少年中国说》、大合唱《小星星》《每朵花都会盛开》《听我说谢谢你》等节目,感动了现场的所有观众。为助力青少年发展,帮助听障、罕见病等特殊儿童树立自信心、融入社会,市红十字基金会在活动现场成立青峰手拉手儿童合唱团。这是国内首个融合听障儿童、罕见病儿童和健康儿童的合唱团,寓意“朝霞漫青峰·挽手唱新声”。本次活动还招募了热心的化身小小摊主,传递公益爱心。一位家长表示:“像这样的义卖活动,不但可以让小朋友开阔眼界,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最关键的是让孩子从小参与公益,对社会怀有一颗爱心。”

6月30日,由市红十字基金会发起的“海河守护计划”第二期公益活动在天津金茂汇举行。项目设立至今,共在从直沽桥到天津之眼的16公里海河河段,铺设近70套救生设备,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便利和安全保障。每一套救生设备,都由一个家庭认领,该家庭成员负责该套设备的日常“守护”工作。“我们希望这件事能全民参与,大家共建、共治、共享,让救生设备成为一个家庭在海河边的精神寄托。”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海河守护计划”的实施,与天津红十字生命教育联盟的初衷高度契合。联盟的宗旨就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建立红十字生命教育“家庭融入、学校融合、社会协同”三方联动的有效工作机制,全面打造“关爱生命‘救’在身边”。

急诊科里的红十字会

“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有人倒地又呼之不应时,首先要判断其是昏倒、睡着、喝醉还是心脏骤停……”志愿者一边介绍,一边利用“模拟人”演示宣教,“我们可以采取‘轻拍重喊’,判断意识,观察胸廓起伏,同时用触摸颈动脉的方法,来快速判断……”在天津市胸科医院急诊科,“藏”着天津市首家急诊科级红十字会组织——天津市胸科医院急诊科红十字会。在这里,急诊医护“变身”志愿者,联合多家单位开展“成‘救’‘心’生”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以心肺复苏为切入点,广泛推动胸痛相关知识科普,期望实现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缩短胸痛患者自行延误时间,依托各单位触角,策划发起了“十百千万”心肺复苏科普传递计划、AED仪器捐赠、心肺复苏科普主题宣传等一系列公益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已实现科普超万人覆盖。

市红十字会与市教委沟通协调,将“生命教育”红十字青少年主题实践活动纳入市级“进校园”活动目录。今年初,作为全市20项民心工程之一的“红十字·校园守护”行动在30所教育部认定的急救试点校全面铺开。截至目前,全市各级红十字会已完成师资培训429人,试点校6386名师生完成应急救护培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等23所试点校完成红十字生命安全健康教室建设。

市红十字会在生命教育联盟框架内,积极整合宣传资源,寻求合作点和挖掘资源优势,探索共建共享红十字生命教育阵地机制。5月6日,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山西路的红十字“博爱·儿童公园”启用,志愿者在这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主题宣传志愿服务活动;5月7日,天津市首个红十字生命教育社区广场在河西区谊景村社区落成;同月,与天津美术学院签署共建协议,成立红十字生命教育传播基地;在天津理工大学建成红十字文化研究基地;6月12日,全市首个红十字生命安全健康教室在天津市微山路中学落地建成并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已有200余名师生完成取证培训;河西区红十字会还联合区教委发文,将红十字生命教育纳入思政课……随着一个又一个红十字阵地落成,天津市红十字生命教育联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
编辑:元谋县
上一篇:假期结束了,可为啥我好像比度假前更累了?
下一篇:一堂应急救护“现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