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是第26个“世界急救日”,为广泛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沧源佤族自治县红十字会于近日在国家4A级景区葫芦小镇组织开展了应急救护进景区公益服务活动。
“世界急救日”定于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旨在向国际社会宣传急救的重要性,并推广急救知识和技能,让更多人掌握在危急时刻挽救生命的能力。
此次活动,以景区公共开放服务的形式普及讲解相关应急救护知识。现场,红十字会的讲师细致讲解并演示了心肺复苏(CPR)、气道异物梗阻急救(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常见急症的应急救护方法,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一一上台进行实操,进一步强化了公众的应急处置能力,减少因缺乏急救而导致的死亡和伤残,让更多人成为“第一反应人”。
据悉,参加此次活动的还有县政协“铸牢中华民族统共体意识委员工作室”、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团和县群团“联盟”的志愿者们,大家积极参与到公益服务活动中,大力倡导“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互助精神,着力构建更安全、更有韧性的和谐社会。
海姆立克急救法(Heimlich Maneuver)是一种清除上呼吸道异物堵塞(噎)的急救方法,由美国医生海姆立克先生发明。在1974年,海姆立克医生运用该法成功抢救了一名因食物堵塞了呼吸道而发生室息的患者,从此该法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拥抱”。其原理是在于利用突然的腹压改变使呼吸道堵塞的异物排出气管。
1.突然出现呛咳、气急、喘息、面色青紫、烦躁不安等情况,可能是窒息的征兆。
2.对于小婴儿,可能会出现无法发出声音、哭不出声、呼吸急促、口唇发青等症状。
(一)成人海姆立克急救法
1.施救者站在患者背后,以前腿弓,后腿蹬的姿势站稳。
2.双臂环绕患者的腰部,令患者弯腰,头部前倾。
3.一手握拳,将握拳的拇指一侧放在患者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
4.另一只手抓住拳头、快速向内、向上使用拳头冲击患者的腹部,重复以上动作,直到异物排出。

![]()
(二)儿童海姆立克急救法
1.怀疑小儿气道异物梗阻时,如患儿咳嗽有力,应鼓励连续自主咳嗽,以咳出异物。如咳嗽无力或呼吸困难明显,并出现意识丧失的患儿,应立即采取解除气道梗阻措施。婴儿推荐使用拍背/冲胸法,1岁以上儿童使用Heimlich手法及卧位腹部冲压法。
2.拍背/冲胸法,急救者取坐位,将患儿俯卧位置于前臂上,前臂放于大腿上,用手指张开托住患儿下颌并固定头部,保持头低位。
3.用另一只手的掌根部在婴儿背部肩胛区用力叩击5次。拍背后将空闲的手放于婴儿背部,手指托住其头颈部,小心地将婴儿翻转过来,使其仰卧于另一只手的前臂上,前臂置于大腿上,仍维持头低位。实施5次快速胸部冲压,位置与胸外按压相同。冲压与按压的不同之处在于冲压时间短促,利用肺内压力突然增高将异物排出。如能看到患儿口或鼻中异物,可将其取出。不能看到异物,则继续重复上述动作,直到异物排除。

![]()

![]()
(三)孕妇或肥胖者海姆立克急救法
病人是妊娠末期或过度肥胖者时,救助者双臂无法环抱病人腰部,可用胸部冲击法代替Heimlich法。救助者站在病人身后,把上肢放在病人腋下,将胸部环抱住。一只拳的拇指侧放在胸骨中线,避开剑突和肋骨下缘,另一只手握住拳头,向后冲压,直至把异物排出。

![]()
(四)成人自救法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当身边无人能帮助我们时,学会海姆立克自救法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是成年人,我们可以借助身边的固定水平物体,比如桌子的边缘、椅子的扶手等。首先,将上腹部压在这些物体的边缘上,快速、用力地冲击挤压,重复多次,以尝试排出堵塞在气管中的异物。另一种方法是自己用拳头冲击腹部。一只手握拳,另一只手握住握拳的手,快速向上重击压迫自己的腹部,利用腹部的压力冲击,迫使异物排出。
1.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时,动作要快、准、有力,但避免用力过猛造成损伤。
2.每次冲击要单独、明确、有力,避免多次重复的无效冲击。
3.如果患者失去意识,应立即停止海姆立克急救法,将患者置于平卧位,进行心肺复苏。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时细嚼慢咽,避免大笑、打闹或说话。
2.教育儿童不要将小玩具、小零件等放入口中。
3.老年人在进食时应选择软烂、易咀嚼的食物。
虽然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种有效的急救方法,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肋骨骨折、内脏损伤等。因此,在使用该方法时,必须确保施救者接受过专业培训,了解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项简单而实用的急救技能,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成为他人生命的守护者。希望通过本次健康宣教,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这一急救方法,为生命安全增添一份保障。让我们携手,共同传播急救知识,守护生命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