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来,永德县遭遇多轮强降雨袭击,河流、水库、坝塘水位上涨,公路塌方、落石、泥石流、树木倒伏等灾害频发。面对严峻复杂的防汛形势,永德县以党建为引领,全面落实“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以责任与担当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领群众共同筑起防汛救灾的“铜墙铁壁”。

组织体系织密防汛责任网。永德县将组织优势转化为防汛救灾的强大合力。各乡镇按照“党委统筹、支部攻坚、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工作思路,成立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任双组长的防汛领导小组,制定各类《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明确各挂钩领导、各办公室(中心、大队)、各村党总支三级联动的责任体系,完成辖区防汛演练和综合演练。充分发挥“自然村长”片区总网格长作用,依托微网格长,定期排查、动态掌握网格内汛情隐患,及时报告,及时处置。

“1262”机制实现精准预警。“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成为永德县防汛工作的核心技术支撑。该机制提前12小时预报落区精细到县级行政区、提前6小时预报落区精细到乡镇级、提前2小时最终锁定强降水影响的具体乡镇。各乡镇以“1262”机制为核心,全面动员、周密部署、迅速启动,全力以赴确保安全度汛。永德县交通运输局切实履行主管部门职责,闻“汛”而动,严格落实“1262”预警叫应机制,强化响应联动,加强预警信息收集研判,积极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全力攻坚抢险保通。同时,永德县通过应急广播,组织镇村干部、网格员入户宣传,确保预警信息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

党员干部冲锋在一线。在防汛救灾的战场上,永德县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化身宣传员、排查员、抢险员,发现灾情及时进行有效处置,保障出行安全和道路畅通,有效避免人员伤亡。全县驻村工作队、驻村工作队员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在预警监测、转移避险、抢险救灾、恢复重建等关键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明确职责划分,摒弃依赖心理,与广大人民群众携手自救互助,带动群众自力更生,共同构筑起坚实的防汛安全屏障。

联防联动提升救援效能。永德县创新建立“警消路卫”联勤联动机制,打破部门壁垒,提升救援效率。县公安局、消防救援局、公路分局、卫生健康局联合开展汛期联勤联动应急救援演练,形成了“中枢调度—现场执行—信息反馈”的闭环流程,为各环节高效衔接提供核心支撑, 提升各救援队伍实战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科学调度保障道路畅通。永德县交通运输局制定完善《永德县交通运输领域防汛工作实施方案》《永德县公路抢险保通应急预案》等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了“一线养护员哨点监测 + 专业应急队伍快速处置”的上下联动响应体系, 科学配置25名专职养护人员,实现重点线路全覆盖;配备机械装备,组建应急专班,提升处置效能。养护人员对所管辖路段进行常态化、高频次巡查监测,对巡查中发现的零星落石、小型侧沟堵塞、路面小型积水、轻微塌方等第一时间就地清理解决,确保路面畅通。入汛以来,县道累计投入人员1752人次、机械481台班,清理塌方3125立方米,疏通排水沟300公里,修复灾损路段14条,投入资金529.7万元。

全面培训提升防灾能力。8月15日,永德县组织召开全县防灾减灾业务工作培训会议。县直有关部门分管驻村工作的领导、县防汛督导检查组各组长、业务骨干等共60余人参加了此次集中培训。培训内容紧密围绕永德县灾害风险特点和应急管理实战需求开展。县气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消防救援局等就相关领域作专题培训,全面提升全县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

随着“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的不断深入,永德县已建立起一套精准预警、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的防汛救灾体系。从预警信息的第一时间发布,到抢险队伍的迅速出动,再到受灾群众的及时转移,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党建引领下的高效协作与联动,筑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铜墙铁壁”。
来源:永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