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遗体捐献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实施已2周年,该管理办法填补了云南省遗体捐献公益事业监督管理空白。实施2周年以来让遗体捐献事业迈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新阶段,有力推动了云南省遗体捐献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已经初见成效。
“在管理办法实施以前,每年我省的遗体捐献数量仅有20至30例,远不能满足我省医学教学及科研需求。自2023年2月1日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当年完成遗体捐献捐献53例,2024年完成遗体捐献66例,现在每天都有人到我们中心咨询、登记遗体捐献,捐献和登记数量都得到很大提升。”云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说。
出台管理办法是必然选择
“遗体捐献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社会公益事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重要基础保障,也是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科研创新的重要基石。”云南省红十字会相关领导介绍,由于医学教育、临床医学和科学研究的需求,遗体捐献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展。据了解,我国一线城市平均遗体捐献约500例/年,其中,上海位居第一,约达900例/年,中部地区平均约100例/年,西部地区平均约40例/年,而在云南,特别是在管理办法实施以前,遗体捐献平均数量不足30例/年,与全国差距较大。
为推动云南省遗体捐献事业发展,自2021年起,云南省红十字会和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就开始到医科院校、公安、民政、医院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调研。面对云南省遗体捐献工作长期面临法律法规缺位、监管空白、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通过充分调查研究以及学习借鉴其他省份的成功经验,2023年2月1日,云南省红十字会、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云南省遗体捐献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管理办法聚焦捐献登记、遗体捐献及激励措施、管理和监督等方面,为推动遗体捐献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多举措助力管理办法实施
“管理办法实施以后,我们首要的工作就是加大宣传力度,把遗体捐献纳入红十字会‘三献’宣传工作当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倡导正确的生死观,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让更多的公民认识、认知、认同遗体捐献。”云南省红十字会相关领导介绍。目前,云南省遗体捐献登记可通过互联网登记,如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云南省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平台;也可到现场登记,省、州(市)、县(市、区)红十字会,以及拥有遗体捐献登记接受资质的4所院校——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大学、大理大学、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都可进行遗体捐献意愿登记。“遗体捐献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捐献登记仅是表达个人意愿,是遗体捐献登记者生前表示愿意在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没有强制性,如果登记人中途反悔不再愿意捐献也可以撤销登记,并不是登记了就必须捐献!”
管理办法实施以后,各职能部门严把准入关,对遗体捐献登记接收、合理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全流程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2024年6月,云南省红十字会、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授予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大学、大理大学、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4所院校遗体捐献登记接受资质,全省遗体捐献工作自此迈入规范化管理阶段。据了解,今年云南中医药大学也在积极申报遗体捐献登记接受资质。
让遗体捐献事业变得有温度
云南省红十字会相关领导指出,红十字会的宗旨有一项就是维护人的尊严,对捐献者进行缅怀纪念即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也体现了对捐献者人格尊严的尊重,所以,我们要通过缅怀纪念捐献者,通过关心关爱捐献者家属,使遗体捐献事业更有温度。
▲医学院校举办“开学第一课”活动向大体老师致敬
遗体捐献事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管理办法的实施让遗体捐献变得有法可依,规范化、制度化的捐献流程减少了各类隐患和风险,同时也打消了很多人对遗体捐献的顾虑,从而让更多人加入到志愿捐献遗体的队伍中来。这不仅促进了医学教学和科研的发展,还对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云南省红十字会相关领导表示,当下,云南省每年医学教学、科学研究对遗体的需求非常大,与实际捐献数量存在较大差距。未来,云南省遗体捐献事业发展任重而道远,省红十字会将继续加大宣传动员力度,提高公众对遗体捐献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同时,还将逐步完善捐献制度体系建设,制定出台捐献者家属优待政策,进一步加强捐献全过程监管力度,确保遗体捐献工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推动遗体捐献事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 张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