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深刻地蕴含于经历的过程中,而生命走到终点又将怎样延续,成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作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面对生老病死的无奈,我已经学会尽量调节自己的情绪,但那一次,我面临的是一次无声的选择。我永远忘不了那一个深夜,患者陈阳(化名)的妻子眼含热泪,用手语表示“同意”的瞬间。
初次在监护室门口见到捐献者陈阳的家人时,我便察觉到这个家庭的特殊情况。陈阳父母都已离世,而他的妻子张晓波(化名)是一位聋哑人,女儿陈婷年仅十六岁,尚未成年。陈阳,这个家中的顶梁柱,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虽然经过医院全力救治,却仍深陷昏迷,无自主呼吸,最终评估为脑死亡。
我们将直系家属和会手语的旁系亲属一起请到谈话间,在医生向家属说明病情后,我向他们详细解释了器官捐献的相关法律法规,张晓波的妹妹全程担任翻译。谈话间,张晓波情绪激动,边哭边用手语表达着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与此同时,患者女儿婷婷告诉我:“姐姐,我虽然年纪小,但是我听懂了您说的捐献,我也知道这是对我父亲生命的延续,可是我爸住院这件事对我们冲击很大,特别是对我的母亲来讲像天塌了一般,所以捐献的事情还请给我们时间考虑。”
6小时后,婷婷联系我,说她的母亲想见我。我立即赶到医院,张晓波在女儿和家人搀扶下进入谈话间。她饱含泪水看着我,用手语比划着,她的妹妹翻译道:“同意捐献,她深知她爱人一生都是为他人考虑的人。所以在生命的最后,她决定以这种方式延续他的生命。”张晓波坚定地点了点头,同时拿出纸笔写下“希望可以帮助其他人,也希望我老公能继续‘活’下去!”的愿望。
在我和另一位协调员的共同见证下,张晓波正式签署了器官捐献法律文书,最后陈阳捐献了肝脏、心脏和眼角膜,为两名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带来新生,也帮助两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虽然与张晓波沟通过程非常曲折,需要借助手语交流、纸笔等方式,但我仍能从中深切地感受到她从迷茫挣扎到坚定选择的转变,这种无声的力量深深感动着我。
捐献虽结束,但温暖需继续延续,因为关爱人体器官捐献家属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继续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学业与生活,理解他们的体会与感受,参与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他的亲人离开了,但他们不会被忘记。
责任编辑 | 张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