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参军
先后参加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见证了人民军队
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
和平年代,他坚守初心
为党、国家和军队建设奉献余生
……
他叫王均
是一名百岁老红军
6月14日,他于合肥逝世
走完了106年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
按照他的遗愿
子女将其遗体捐献于安徽省红十字会
“忘记初心,等于背叛”


1982年,他离休安置到省军区干休所,先后任干休所老干部管委会委员、支部委员、支部书记以及所党委委员等职务,为干休所全面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王均的晚年很安静,生活极简,喜欢听广播、写旧事。家里孩子众多,个个成家立业。他几乎没主动向组织提过任何个人要求,唯一一次“要求”,就是“死后遗体捐献”。
生命的最后,他交代家人,身后事从简,将遗体捐献……
在《歌唱祖国》中的送别
6月16日下午,在安徽医科大学遗体(器官)捐献接受站遗体告别厅里,一场没有哀乐、没有挽联、没有繁复仪式的亲人告别仪式悄然举行。
厅内墙壁上,“人道、奉献、博爱”六个字格外醒目。相框中,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目光坚定深远。
厅中央,盖着鲜红党旗的是王老的遗体,周围没有花圈。王老的亲属没穿黑衣,遗像前没有花篮。现场没有哀乐悲鸣,只有《歌唱祖国》的激昂旋律回荡在厅内。
“这是您最喜欢的歌,我们记得。”家属们轻声哼唱,仿佛那位久经沙场的老兵仍站在他们中间。
王均的六名子女头发斑白却站姿笔挺。大女儿王洪生已年近八旬,面色沉静。她轻轻抿嘴,喉头起伏,却一言未发。
“他一直说,活着为国家出力,走了也得为国家留点用处。”王均的小女儿王文利说,父亲晚年身体每况愈下,但一直把遗体捐献挂在嘴边,同时表示遗体告别也要“从简再从简”,“我公公婆婆也做了遗体捐献,他说这是‘一家子的信仰’。”
10岁的曾孙王茗宇站在角落里,一直仰头看着太爷爷的遗像,眼神一动不动,努力站直身子。他曾在学校讲红军故事的时候说起太爷爷:“他参加过打仗,是个真正的英雄。”
安徽省红十字会接受站工作人员张伟向家属深鞠一躬:“王老的选择是大义之举。我们将珍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
张伟在现场说:“王老的遗体将进入医学教学与科研系统,未来会用于帮助医生认识更多老年病变。像他这样年岁高、身体保存良好的志愿者极其稀少。”
“爸爸,我向您转告一份承诺。”王均的女婿郑毅在遗体告别厅中轻声说道,“您教我们的,不会断代。”
整个亲人告别仪式环节不到二十分钟,没有哭声,只有敬意。一位老军人,选择以最安静的方式谢幕。

此心昭昭,可鉴日月;
此诺巍巍,生死不负,
他做到了。
天地为碑,山河铭记。
老英雄,一路走好。
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