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县红十字会赴功山镇开展村级地震应急“第一响应人”救护培训 筑牢基层生命安全防线
摘要:
引题:
关键字: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应对地震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建强村级地震应急“第一响应人”队伍,确保灾害发生时能第一时间开展高效救援、守护群众生命安全,10月20日上午,县红十字会组织应急救护讲师团队赴功山镇,开展村级地震应急“第一响应人”专项应急救护培训,全镇各村(社区)应急骨干、网格员等“第一响应人”共计50余人参加培训。

此次培训聚焦地震灾害现场救援的核心需求,以“实用、实战、实效”为原则,将理论讲解与实操演练紧密结合,重点围绕“创伤处理”和“心肺复苏”两大关键救援技能展开。培训伊始,讲师结合近年来国内典型地震灾害案例,生动讲解了地震发生后“黄金救援时间”的重要性,以及“第一响应人”在现场救援中的角色定位、职责分工和安全防护要点,让参训人员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在创伤处理教学环节,讲师针对地震中最常见的骨折、出血、脏器外露等伤情,系统拆解“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核心步骤。为让教学更直观,讲师利用模拟人体模型和三角巾、绷带、夹板等急救器材,逐一演示不同止血方法的适用场景——从浅表划伤的直接压迫止血,到动脉出血的指压止血、止血带止血;详细讲解包扎的松紧度把控、打结位置选择,以及骨折固定时夹板长度的确定、搬运过程中如何避免二次伤害等关键细节。每演示一个步骤,讲师都会强调操作误区,比如“止血带绑扎时间需每30分钟放松一次”“搬运脊柱损伤伤者必须保持身体直线”,确保参训人员掌握规范操作要点。

心肺复苏术(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教学是此次培训的另一重点。讲师通过动画演示,清晰讲解了心肺复苏“判断意识、呼叫救援、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的完整流程,着重强调胸外按压的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和按压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纠正了“按压幅度越小越安全”“人工呼吸比胸外按压重要”等常见认知偏差。在AED使用教学中,讲师结合实物操作,从AED的开箱、电极片粘贴位置,到设备语音提示的跟随方法、除颤后的持续心肺复苏衔接,全程模拟真实救援场景,让参训人员明白“即使没有专业医疗背景,也能通过AED挽救心脏骤停者生命”。
实操演练环节,参训人员热情高涨,分为多个小组轮流进行操作练习。讲师团队全程巡回指导,对每位参训人员的动作逐一纠错:发现胸外按压位置偏移时,立即用手定位纠正;看到包扎松散时,手把手示范缠绕技巧;针对搬运过程中协作不协调的问题,现场调整人员站位、明确发力要点。参训人员主动提问,有的咨询“老人骨折固定和年轻人有何区别”,有的请教“无专业器材时如何用衣物、树枝制作简易夹板”,讲师均结合实际场景耐心解答,确保每个人都能独立完成规范操作。
“以前总觉得急救是医生的事,通过这次培训才知道,掌握这些技能能在关键时刻救别人,也能保护自己。”功山镇功山村应急骨干李大哥激动地说道,他表示回去后会把学到的技能教给村里更多人,让大家都能成为“第一响应人”。
此次培训不仅为功山镇培养了一批懂急救、能救援的基层应急力量,更夯实了全县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的“最后一公里”防线。下一步,县红十字会将持续聚焦基层应急需求,扩大“第一响应人”培训覆盖面,推动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向农村、社区、学校等重点领域延伸,切实提升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为建设平安县域筑牢生命安全屏障。

此次培训聚焦地震灾害现场救援的核心需求,以“实用、实战、实效”为原则,将理论讲解与实操演练紧密结合,重点围绕“创伤处理”和“心肺复苏”两大关键救援技能展开。培训伊始,讲师结合近年来国内典型地震灾害案例,生动讲解了地震发生后“黄金救援时间”的重要性,以及“第一响应人”在现场救援中的角色定位、职责分工和安全防护要点,让参训人员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在创伤处理教学环节,讲师针对地震中最常见的骨折、出血、脏器外露等伤情,系统拆解“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核心步骤。为让教学更直观,讲师利用模拟人体模型和三角巾、绷带、夹板等急救器材,逐一演示不同止血方法的适用场景——从浅表划伤的直接压迫止血,到动脉出血的指压止血、止血带止血;详细讲解包扎的松紧度把控、打结位置选择,以及骨折固定时夹板长度的确定、搬运过程中如何避免二次伤害等关键细节。每演示一个步骤,讲师都会强调操作误区,比如“止血带绑扎时间需每30分钟放松一次”“搬运脊柱损伤伤者必须保持身体直线”,确保参训人员掌握规范操作要点。

心肺复苏术(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教学是此次培训的另一重点。讲师通过动画演示,清晰讲解了心肺复苏“判断意识、呼叫救援、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的完整流程,着重强调胸外按压的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和按压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纠正了“按压幅度越小越安全”“人工呼吸比胸外按压重要”等常见认知偏差。在AED使用教学中,讲师结合实物操作,从AED的开箱、电极片粘贴位置,到设备语音提示的跟随方法、除颤后的持续心肺复苏衔接,全程模拟真实救援场景,让参训人员明白“即使没有专业医疗背景,也能通过AED挽救心脏骤停者生命”。
实操演练环节,参训人员热情高涨,分为多个小组轮流进行操作练习。讲师团队全程巡回指导,对每位参训人员的动作逐一纠错:发现胸外按压位置偏移时,立即用手定位纠正;看到包扎松散时,手把手示范缠绕技巧;针对搬运过程中协作不协调的问题,现场调整人员站位、明确发力要点。参训人员主动提问,有的咨询“老人骨折固定和年轻人有何区别”,有的请教“无专业器材时如何用衣物、树枝制作简易夹板”,讲师均结合实际场景耐心解答,确保每个人都能独立完成规范操作。
“以前总觉得急救是医生的事,通过这次培训才知道,掌握这些技能能在关键时刻救别人,也能保护自己。”功山镇功山村应急骨干李大哥激动地说道,他表示回去后会把学到的技能教给村里更多人,让大家都能成为“第一响应人”。
此次培训不仅为功山镇培养了一批懂急救、能救援的基层应急力量,更夯实了全县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的“最后一公里”防线。下一步,县红十字会将持续聚焦基层应急需求,扩大“第一响应人”培训覆盖面,推动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向农村、社区、学校等重点领域延伸,切实提升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为建设平安县域筑牢生命安全屏障。
作者:
编辑: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