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就像一座精密的房子,而心脏瓣膜就是房子里重要的“门”。它们昼夜不歇地开合,保证血液单向流动,为全身输送生命之源。然而,这些“门”也会生病,一旦它们出现问题,心脏连带这全身健康都会出现问题。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庞明杰表示,心门关不严或者不能完全打开,就会导致心脏瓣膜病,保护“心门”至关重要。
心脏4道门 门小作用大

我们的心脏有4个瓣膜,分别是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各自连接着心室、心房、主动脉和肺动脉,是心脏中非常重要的结构,主要功能是确保血液在心脏内按照正确的方向流动,维持心脏的正常工作:
·防止血液倒流:心脏瓣膜确保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然后从心室流向主动脉和肺动脉,而不会倒流回心房。
·维持血液循环:心脏瓣膜的正常功能对于维持血液循环至关重要。它们调节了血液的流动方向和速度,保证了心脏能够有效地将血液泵送到身体各个部位,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产物。
·保护心脏:心脏瓣膜的健康对于心脏的保护也起着重要作用。它们防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反流到心脏,减少了心脏受损的风险。

用多了“心门”
也会“咯吱咯吱”地不好用了

小小的4块心脏瓣膜在身体中承担着如此重要的工作,这也就意味着它面临的健康风险也就越大,炎症、缺血性坏死、退行性改变、粘液瘤样变性、先天性发育畸形、结缔组织疾病及创伤等,都可能导致心脏瓣膜出现问题。
1.风湿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之一,通常由风湿热引起,这种风湿热可以是急性或慢性的全身性炎症,导致心脏瓣膜受损。同样,由细菌、真菌等感染引起的心内膜炎可能导致心脏瓣膜受损。
2.缺血性坏死:心脏瓣膜的血液供应受到阻碍会导致细胞死亡,也可能导致瓣膜功能受损。
3.退行性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瓣膜可能因退化而出现问题,如瓣膜硬化或钙化。
4.粘液瘤样变性:粘液变性可能导致瓣膜的功能障碍,尤其是在风湿性心内膜炎后。
5.先天性异常:一些心脏病患者可能由于遗传因素或胎儿心脏发育问题,天生就存在心脏瓣膜的结构异常。
心脏瓣膜出现问题后通常会出现2种情况,瓣膜狭窄和瓣膜返流,就像门打不开和关不严一样:
·心脏瓣膜狭窄就像门不能完全打开,这会造成血液流动受阻,心脏需要更用力地泵血,长此以往,心脏会不堪重负,出现心力衰竭。
·心脏瓣膜返流就像门无法完全关牢,这会造成血液倒流,心脏需要反复泵送同一部分血液,效率低下,同样会导致心力衰竭。
除了心力衰竭外,心脏瓣膜病还可能引起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疾病,并且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导致全身器官缺血缺氧,影响其正常功能。例如,肾脏供血不足可引起肾功能不全,消化系统供血不足会导致消化不良等。

出现这些症状 警惕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随着心脏瓣膜越来越不好用,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症状:
呼吸困难:患者可能会感到气喘、胸闷和呼吸困难。
胸痛:部分患者由于心肌缺血或缺氧,可能会感受到心前区疼痛。
水肿:液体潴留导致水肿,通常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至全身。严重时可能出现腹水、胸水。
心悸:患者可能会感到心跳异常,如心慌、心跳加快、心跳节律不齐等。
疲劳乏力: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受损,身体各器官供血不足,患者会感到明显的疲劳和乏力。
晕厥: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晕厥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或突然改变体位时,这是由于心脏输出量减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

补门或是换门
现在都可以不用开刀了

在4块心脏瓣膜中,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最容易出现狭窄或返流的问题,这与他们承担的功能更加重要,以及经过这2个瓣膜的血液流量、流速、压力更大有关。
心脏瓣膜病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作用有限,只能一定程度缓解症状,延缓病情发展,因此只要有机会,专科医生更愿意开展手术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根据相关报道,2000年,介入技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开始在国内开展,在大腿根部开一个口,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医生就能通过导管将特定的装置或材料输送到心脏瓣膜的位置,以修复或替换受损的瓣膜,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介入手术和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拥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适应症广泛等优势,使得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手术成为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治疗选择,特别是对于高龄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来说,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选项。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开展的介入手术年纪最大的患者是89岁。
日常生活中,市民也应该积极预防心脏瓣膜病:
·积极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如扁桃体炎、猩红热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预防三高等慢性疾病。
·定期体检,关注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