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战胜病痛的那些经历,成为滋养孩子们成长的力量
再次见到希希(化名),亲切感油然而生。接受胰腺联合移植一周年后的她,身体状态更好,散发着自信、乐观与活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希希面对疾病时的豁达,也诠释了她对生命的态度。在经历过生命的至暗时刻和重生后,这位老师的生活逐渐回到正轨,今年下半年她将回归校园,继续教书育人。而此时的她也已经蜕变,将用重生后的博爱之心,向孩子们传递生命奉献的意义与克服困难的勇气。
2008年,活泼灵动、自然纯真、茁壮成长……这些本该用在12岁希希身上的美好词汇,却因为检验报告单上空腹血糖值超过20mmol/L的结果,变得黯淡无光。希希出现了糖尿病典型的吃饭多、喝水多、小便多、身形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她瘦得连眼睛都凹进去了。医生建议她皮下注射胰岛素,一天两次,早晚各一次。但希希血糖控制并不理想,血糖值波动很大。
“脚肿得跟馒头似的。”2020年夏天,已经在教师岗位的希希开始出现脚背浮肿,同时,还伴有身体无力感等症状。2021年,她的右眼开始出现视网膜病变,眼前浮现黑点,逐渐两只眼睛都出现了视网膜病变,病情仍在加重,眼底开始出血,到最后完全看不清事物。“那时候真的绝望,怕这么年轻就瞎了。” 后来家人带她做了玻璃体切除手术,视力才慢慢恢复。
2023年,希希又因为“糖肾”导致尿毒症,不得不开始透析,脆性糖尿病带来的频繁低血糖让她和家人时刻提心吊胆。“那段时间,是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她回忆道,“每个星期,我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往医院跑三次做血透,看不到一点希望,生活也没有了期盼。”
短短几年内,经历了“糖眼”、“糖肾”等严重并发症的接连打击,希希的妈妈到处寻医问药,直到朋友提及胰肾联合移植可能有效。“我妈像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查资料,最后选了同济医院登记。”希希的妈妈在绝望中找到了希望。
2024年,在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专家团队的帮助下,她顺利完成了胰肾联合移植手术。“这一路走来确实太难了!好在移植挺成功的,让我们有了新的希望!”
术后恢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医护团队的专业和敬业让她倍感温暖和幸运:“几位教授,一位有父亲一样的担当和认真,一位有朋友一样的风趣和幽默……他们都非常专业。”
做完手术后,希希加入到了移植病友群,她发现全国还有那么多人跟她有一样的经历,“就感觉瞬间找到了大部队一样,原来自己并不是孤独者,大家只是分布在全国不同的角落而已。”
移植之后的希希感觉身体很轻松,如释重负,浑身有劲。她变得乐观,不再纠结当下。医生夸赞她“你是我所有病人中最阳光的那个!”
她坚信 “日子总会向好”。在这份信念里,身体真的一天天好了起来。
器官移植的目标是帮助病人重新回归生活,希希对此也深有体会,“回归正常生活就要和没生病的人一样,好好过日子和上班,闲暇时间可以陪家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她特别喜欢加缪的一句话:“对未来的慷慨,就是把所有的一切交给现在。”即将重返教师岗位的她,对教书育人充满期待。这次“回归”,她将带着更多的责任和关爱。
她常常鼓励自己,要朝前看,不要太执着于当下的困境,更不要认为这些困难会决定一生,人生总有很多转机。“人生就是一个长跑的过程,中间起起伏伏很正常,每个人都会经历特别灰暗的日子,但是不会一直都这样,总会有往上‘走’的时候。”希希希望将自己这段故事,特别是面对疾病时心态的变化分享给学生,“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也会遇到挫折,我希望可以帮他们把思维打开一些,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拘束或吓到。”
手术一周年那天,全家买了蛋糕庆祝。她非常感恩当初捐献器官的人,“从未谋面却深受其恩,我会更加珍惜重拾的无比珍贵的健康,带着捐献者的希望好好活下去。也希望在工作中,教会孩子们学会爱护自己的身体,同时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争取将来有一天能在医学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造福更多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