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捐献对于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至关重要,遗体捐献者们的奉献精神值得被永远铭记。在云南,为弘扬遗体捐献这种奉献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让更多人感受到捐献者的高尚品格和大爱情怀,目前在全省各地已经建成多个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场所,如位于昆明晋龙如意园的云南省首座“云南省遗体捐献者纪念碑”、昆明医科大学的李秉权胡素秋夫妇纪念雕像、玉溪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园、昭通市人体器官捐献·生命礼赞园……
坐落在昆明晋龙如意园的“云南省遗体捐献者纪念碑”
首座“云南省遗体捐献者纪念碑”
已经镌刻468名捐献者姓名
2011年,由云南省红十字会、昆明晋龙如意园、昆明医科大学共同建设云南省首座遗体捐献者纪念碑。截至目前,纪念碑上已经镌刻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姓名共计468名。每年清明,云南省红十字会、昆明晋龙如意园、昆明医科大学等单位和院校都会联合举办遗体捐献者缅怀追思活动。活动邀请省、市、区红十字会、院校师生、遗体捐献者家属、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医学生们在纪念碑前庄严宣誓,用诗朗诵、手语舞等方式,感恩“无语良师”的大爱善举,共同颂扬捐献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2024年“遗体捐献者缅怀追思活动”上医学院学生表演手语舞感恩的心
当提及遗体捐献纪念碑建设初心时,昆明晋龙如意园常务副总许洁女士说,“遗体捐献者的精神非常崇高,他们的大善举为医学和科研事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人体器官捐献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捐献宝贵的器官挽救垂危患者,让更多生命得以延续,他们的无私奉献值得我们铭记。”站在纪念碑前,看着镌刻在石碑上的一个个名字,不禁心中肃然起敬。面对即将刻满姓名的石碑,许洁女士表示,“为迎接 2025年云南省遗体捐献者清明追思大会,我们将着手对纪念碑周边环境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纪念碑将焕然一新。”为支持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发展,履行社会责任,奉献陵园爱心,昆明晋龙如意园每年还将拿出园内殡葬示范区——玲珑雅苑的墓位,为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提供免费安葬服务,引导公众关心、理解、支持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死观。
医学伉俪同为“无语良师”
激励无数医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建于1958年的昆明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200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科学普及教育基地”,2024年被云南省红十字会授予“生命接力+生命教育”基地,经过60余年的积累沉淀,馆内共收藏展出包括李秉权胡素秋教授骨架,组织胚胎、解剖、病理等人体标本和寄生虫生物标本1200余件,是集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普教育基地。
陈列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内的李秉权胡素秋教授骨架标本
2005年3月,云南省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云南省神经外科的奠基人李秉权教授逝世,遵循其遗愿——“我死后,就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做贡献,身体解剖完,再做成骨架吧。”李秉权教授的遗体被制作成骨架标本永远陈列于昆明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
李秉权教授的夫人胡素秋教授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在门诊坚守至85岁,医术精湛,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2015年12月,胡素秋教授逝世,遵循其遗愿也制作成骨架标本永远地和她的丈夫李秉权教授在一起,两位医学伉俪的感人事迹激励着无数医学生实现人生价值。2020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校园内建成了李秉权胡素秋夫妇纪念雕像,常有学子自发献花,祭拜缅怀。
昆明医科大学内李秉权胡素秋教授雕像
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于洋老师介绍,昆明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会定期组织以“生命·礼赞·大爱·奉献”为主题的遗体捐献缅怀纪念活动,通过遗体捐献者事迹宣讲、开学第一课向遗体捐献者致敬等方式,表达对无语良师的崇高敬意。另外,也会利用人体科学馆的科普资源不定期举办以“人道精神”为主题的科普活动,邀请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医学专家,为师生和参观者讲解“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以及人体解剖知识,提升公众对红十字事业、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重要意义的认知。
多地相继建立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场所
各级红十字会真心真情关爱捐献者家属
记者还了解到,2021年昭通市和普洱市缅怀纪念园建成,2022年曲靖市缅怀纪念园建成,2023年昆明市、玉溪市、红河州缅怀纪念园建成,2024年临沧市缅怀纪念园建成,未来,全省16个州市将全部建设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园。这一个个已建成或即将建设的纪念园,不仅是为捐献者家属提供缅怀捐献者的平台,更是为了向公众弘扬捐献者的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倡导捐献光荣的理念,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2023年在玉溪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园举办云南省人体器官(遗体)捐献缅怀纪念活动
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全省各级红十字会都将走访慰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家庭作为“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的重要内容,他们走进捐献者家中对捐献者及其家属的大爱善举表示敬意和感谢,向他们传递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
各级红十字会走访慰问捐献者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