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通知公告 >> 正文
健康科普丨基孔肯雅热防治指南
来源:  作者:  编辑: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日期:2025-08-06  点击率:0  [关闭]
摘要:

引题:

关键字:


疾病概述

图片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 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 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名称源自非洲斯瓦希里语“弯曲”,形象描述患者因关节剧痛而身体弯曲的典型症状。其传播途径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相似,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已报告本地传播,我国因媒介伊蚊分布广泛且境外输入病例增加,本地传播风险持续升高。



流行病学特征

图片

(一)传播要素

  • 传染源:患者(发病0—7天病毒血症期)、隐性感染者、带病毒非人灵长类动物。

  • 传播途径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我国以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为媒介),伊蚊叮咬病毒血症者后,经2—10天外潜伏期具备传播能力;罕见传播途径包括输血、接触患者血液、母婴传播。

  • 潜伏期:1—12天(多为3—7天),潜伏期患者无传染性。

  •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二)流行特征

  • 全球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为主,美洲、非洲、东南亚为高发区,2025年法属留尼汪岛疫情致约1/3人口感染,巴西累计报告17.6万例疑似病例。

  1. 中国流行风险:尚未形成地方性流行,但Ⅰ—Ⅲ类地区存在本地传播风险,7—11月为病例报告高峰。具体风险分类如下表:

截屏2025-07-25 14.12.44.png

临床表现与诊断

图片

(一)典型症状

  • 发热:急起高热(39℃以上),持续1—7天,部分患者热退后再次发热,伴寒战、头痛、肌肉痛、恶心等。

  • 关节疼痛多累及手腕、踝趾等小关节,腕关节受压时剧痛为特征性表现,可伴肿胀、僵硬,晨间加重,急性期持续1—3周,30%—40%患者疼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 皮疹:发病2—5天出现,多见于躯干、四肢伸侧、手掌足底,为红色斑丘疹或紫癜,伴瘙痒,数天后消退脱屑。


(二)重症与并发症

  • 少数患者(新生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可出现脑炎、心肌炎、长期关节痛等,致死率低于0.1%。


治疗原则

图片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 退热止痛: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以防与登革热混淆时增加出血风险。

  • 补液:轻症口服补液,重症(如心肌炎、休克)采用晶体液静脉补液,监测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和乳酸水平调整剂量。

  • 重症处理:脑炎患者降颅压,心肌炎患者避免液体过负荷,禁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预防控制措施

图片

核心策略:防蚊灭蚊+清除孳生地

基孔肯雅热无人传人证据,切断蚊媒传播链是关键

1. 环境治理

  • 清积水:翻盆倒罐清空闲置容器积水,填平树洞洼地,清理空调/饮水机托盘积水;水养植物每周彻底换水并清洗根部,储水容器严密加盖或投放灭蚊幼缓释剂。

  • 灭成蚊: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喷洒绿化带、地下车库等,疫情期间每周1次集中消杀。

2. 个人防护

  • 外出防护:伊蚊活跃高峰(清晨、黄昏)穿浅色长袖衣裤,裸露皮肤涂抹驱蚊剂,避免在树荫、草丛等蚊虫密集处久留。

  • 居家防护: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电蚊拍,定期用蚊香液/气雾剂灭蚊。



来源:云南省急救中心微信公众号


作者:
编辑: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上一篇:贡山县红十字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召开
下一篇:如何加强蛇咬伤救治工作?省卫生健康委发布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