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末,湖北省十堰市某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25岁的小郑(化名)静静地躺在采集床上,鲜红的血液通过导管缓缓流入血细胞分离机,再回输到她的体内。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这份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送往患儿所在医院,带去一份重生的希望。而小郑,也成为湖北省十堰市第36例造血干细胞的成功捐献者。
一次无偿献血,埋下生命种子
时间回溯到2018年11月,当时刚满18岁的小郑是一名大一新生。在一次校园无偿献血活动中,她偶然看到中华骨髓库的宣传资料。“工作人员告诉我,多留8毫升血样就能加入中华骨髓库,未来可能救人一命。”小郑回忆道,“我没多犹豫就同意了,觉得说不定能改变别人的一生。”
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让她在2025年4月接到了十堰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她与一名血液病患儿配型成功。“当时特别意外,毕竟已经过去快7年了。”小郑坦言,随着时间推移,她几乎淡忘了这件事,“既然当初承诺过,就一定要兑现。”
从顾虑到默许:家人的心路历程
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决定并非一帆风顺。小郑的家人起初试图劝说她放弃。为了打消家人顾虑,小郑查阅了大量医学资料,还邀请十堰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上门科普讲解。“后来他们不再反对了。”小郑笑着说。
小郑目前是所在区红十字会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一名党员。小郑说:“救人不需要理由,党员的责任感让我更坚定。”
2个月准备:为捐献全力以赴
为确保捐献顺利,过去2个月里,小郑严格自律:改掉熬夜习惯,每周坚持3次跑步或游泳,饮食也调整为高蛋白、低脂模式。“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反复叮嘱我保持健康状态,这既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她说。
无偿献血的习惯也为小郑打下良好基础。在加入中华骨髓库后,她已累计无偿献血6次、总量达2100毫升。“无偿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都是帮助别人的方式,只是后者需要更多勇气和缘分。
从志愿者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一场爱心长跑
小郑的捐献之路,早在大学时代就已铺垫。大一加入校志愿服务队后,她经常到医院陪伴患病儿童。“那些孩子的笑容让我意识到,健康多么珍贵。”这段经历让她对生命有了更深理解,也促使她加入中华骨髓库。
如今,作为十堰市造血干细胞捐献“破零者”,小郑希望用自己的经历消除公众误解:“捐献过程科学安全,动员剂注射的轻微不适传递的却是一个生命的希望。”正如小郑所说:“每个人都能成为黑暗中的那束光——关键在于是否愿意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