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血细胞分离单采室里,22岁的晓雨(化名)静静躺在病床上,鲜红的血液经分离机缓缓流淌,最终凝结成324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这袋承载着生命希望的“种子”即将为一名陌生患者点燃重生之光。而晓雨,也成为开远目前最年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初见晓雨,这个说话轻声细语的姑娘浑身透着腼腆文静的气质。“我就是个普通上班族,只是做了件自己觉得该做的事。”面对记者的采访,晓雨反复强调自己的“平凡”,可这份“平凡”背后,藏着超乎常人的勇气与担当。
时间回溯到2023年夏天,当时还在读大三的晓雨和同学一同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活动。从志愿者口中,她了解到只需加入中华骨髓库,留存5至10毫升血样,就可能为白血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当时没多想,觉得这是举手之劳的好事,说不定真能帮到别人。”晓雨回忆,她和同学当场就填写了入库登记表、抽取血样,之后便将这件事悄悄放在了心底。
这份沉寂在心底的善意,在2025年8月被一通陌生电话唤醒。“您好,这里是云南省红十字会,您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患者初步配型成功,请问您愿意进一步检测吗?”电话那头的声音,让晓雨瞬间想起两年前的决定。短暂的思索后,她第二天便回拨电话,坚定地答复:“我愿意!”
挂断电话,晓雨第一时间查阅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详细流程。为了给患者捐献最优质的“生命种子”,她默默调整起生活节奏:规律作息、清淡饮食,全力调理身体。9月中旬,晓雨顺利完成高分辨配型和全面体检,各项指标均符合捐献要求。
捐献需要一定时间,为不影响工作,晓雨提前一周向单位请假,并与同事做好手头的交接工作,“公司领导和同事都很支持我,说工作上的事不用操心,让我安心去捐献。”这份来自职场的理解与支持,让晓雨全身心投入到捐献准备中。

10月22日,晓雨按照医嘱提前抵达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正式开始注射动员剂。“第一天没什么感觉,第二天早上起来有点腰酸,就像跑完一场长跑。”晓雨说,医护人员解释这是动员剂作用的正常反应,叮嘱她多休息、多喝水。即便身体有些不适,她捐献的决心却从未动摇。
10月27日上午9点,捐献正式开始。穿刺针插入手臂静脉时,晓雨下意识攥了攥拳头,随即又放松下来。她静静注视着血液流出、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后再回输体内,整个过程平静而有序。“一想到这袋造血干细胞很快就能送到患者身边,给她带去新的希望,我就特别开心。”晓雨的眼神里满是期待。

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林莹莹介绍:“很多志愿者会顾虑捐献对身体的影响,其实大可放心,造血干细胞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及再生能力,捐献后骨髓会加速造血,1~2周内,血液中各种成分就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并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林莹莹说:“晓雨的勇敢与无私,不仅为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更给更多年轻人树立了榜样。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队伍,用爱心为生命‘续航’。”
阳光下,晓雨的笑容格外灿烂。这个22岁的年轻姑娘,用一次勇敢抉择诠释了青春最美的模样,用一份无私奉献让生命之光在传递中愈发温暖。她的故事如同一束微光,汇聚成炬照亮更多人参与公益的道路,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城市间持续传递。
截至目前,我市已有640人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晓雨是我市第18例、红河州第56例、云南省第502例、全国第2136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每一份造血干细胞捐献,都是跨越山海的生命之约,期待未来,有更多人加入捐献者队伍,让生命的火种永续传递,让更多家庭重燃希望之光。(图、文 开远市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