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知识
血液需求:生命的呼唤
因外伤、手术、各类疾病(如血液病、癌症、产科大出血等)等原因,许多人亟需输血挽救生命。自1998年《献血法》实施以来,中国用20年时间全面建立了无偿献血制度,实现了临床用血全部来自公民自愿无偿捐献。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患者增多,血液紧缺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难题。
用血为何收费?
为确保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有效,血液在输注给患者前,需经过严格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处理流程。患者缴纳的费用并非血液本身的价格,而是覆盖这些处理环节所产生的成本费。具体收费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
献血的益处:利人利己
▶ 免费健康筛查:献血前的体检和血液检测(包括传染病指标),相当于一次免费的基础健康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问题。
▶ 促进血液循环健康:定期献血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积极作用。
▶ 促进新陈代谢:献血能刺激造血功能,有益于血液的新陈代谢。
▶ 奉献爱心,挽救生命:最核心的益处是您的奉献能直接为他人带来生的希望。
怎样判断自己是否符合献血条件?
献血有年龄、体重等基本门槛,您可以先对照以下“硬指标”进行自查:
01
18至55周岁的适龄健康公民。
如果您既往献血无不适反应、多次献血且主动要求再次献血,年龄可放宽至60周岁。
02
男性公民体重需达到50公斤以上,女性公民体重需达到45公斤以上。
除了年龄和体重,还需通过献血前的体格检查和血液初筛。建议献血前对照《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评估身体状况,比如近期是否正在服药、是否存在急性感染或慢性病等。
简单来说,只要您身体健康、符合基础条件,通过现场检查后,就能参与献血啦!
献血前和献血后需要做什么?
献血前的准备
携带本人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
献血前一天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不宜做长时间剧烈运动。
不要空腹献血,建议清淡饮食,献血前两餐避免食用高脂或高蛋白食品,如肥肉、鱼、油条等,且千万不要饮酒。
献血前应把手臂(特别是肘部采血部位)清洗干净。
建议提前了解一些血液生理知识,以缓解情绪紧张。
献血后的注意事项
正确按压针眼,献血的手臂尽量不要提重物。弹性绷带保留1小时,避免沾水,以保持针眼附近清洁。
献血后24小时不能饮酒,4小时内适当多饮水。正常饮食,切勿暴饮暴食。
献血后当晚保持充足睡眠,尽量不要做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及高空作业,避免外伤。
特别提示
如您的献血针眼处有少量皮下淤血,请即时进行冷敷,并可在献血24小时后进行热敷,以促进吸收。如果形成血肿,请咨询医生,按照医生意见处理。
献血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献血会导致肥胖
真相
献血后正常饮食并不会引起发胖。
但有些献血者认为献血后需要进补,因此刻意多吃高油高糖食物,导致热量超标,这可能是“献血后发胖”的真正原因。
误区二:献血会上瘾
真相
从生理学角度讲,献血不会让人“上瘾”。献血本质上是一次安全可控少量失血过程,人体并不存在因献血“上瘾”的任何机制和原因。但有的献血者说,献血本身不会上瘾,但是献血救人所带来的成就感会“上瘾”。
误区三:献血会造成贫血
真相
符合献血条件的健康人,献血后不会造成贫血。
按照规定,每次献血量为200至400毫升,不超过人体内血液总量的1/10,只要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献血是安全的,不会造成贫血。献血后,身体会启动“自我调节模式”,血容量会很快恢复到献血前的水平。
误区四:献血前不能吃东西
真相
献血前不需要空腹,但要注意别吃太油腻!
献血前并非要求空腹,而是应避免摄入过多油脂。在献血前可以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馒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