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总是有些缘由的。在浩瀚的人生词典里,有受难的人,就有救赎者,有安逸之境,便会有守护之神。李文娟顺从着命运的安排,她也许未及思考这一课题,也许会有那么一秒去分神,但也只是那么一秒后什么都又回归于平静。红色的“急诊科”标识通天亮着,急诊科的护士们是一群燃灯之人。

说起来,作为景东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的李文娟,梦想之中并没有学医二字,懵懵懂懂学了护理,考到了护士证,毕业一年多后进入医院急诊科当了护士,二十多的年纪穿上白大褂,到如今这一身白,已是陪伴她十四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十四年的相守,是彼此的不离不弃。十四年不长也不短,当然,十年也可磨一剑。这期间,在景东县人民医院工作的李文娟也曾犹豫、忧虑、身心俱疲,但她走过来了,并且誓要走到头。每天的紧张有序、耐心细致、坚定笃行,是对一份职业的敬意,也是这十年给予李文娟的信心与力量。

刚进医院那会,急诊科并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工作量,李文娟和另一名护士两人上早班,从8点到中午2点半,一人配药水一人为患者打针,每日输液130余人,更换药液核对签字,小步快移地穿梭期间,顾不上喝口水,忙不得上厕所已是惯常之事,近6个小时的忙碌让脚跟疼得落不下地。有时遇到几个月大的婴儿,扎针都费神,如果多扎几回,父母心疼焦躁责备,挨一顿骂也是有的。然而,在一团忙乱中受到责怪,一方面要忍耐,万不要起了冲突,另一方面,只有过硬的技术才能化解这一难题。不能在别人身上扎,李文娟就扎自己练习,天长日久,李文娟的扎针技术在同事中名声鹊起,同事们给起了个“李神针”的外号,其他科室遇到难打针的患者,也会来请她前去帮忙,甚至有些胖孩子的父母也会慕名而来,胖呼呼的手脚难以找到静脉,只能靠摸。

扎好针仅是作为护士的一项最基本技能,李文娟并没有停下勤学苦练的步伐,在初入急诊科的那年,她护理过一位阿姨,与母亲年龄相仿,令她记忆深刻,阿姨病情严重,家属只有一个憨厚老实的叔叔,但他整天守在床旁精心服侍,有一天李文娟来做晨间护理,叔叔正在吃几天前从家里带来的红薯,见到她来,低下头去,将红薯放在床头柜上,站起来搓着捡拾过核桃的黝黑干裂的双手,像个做错事的孩子盯着自己的黄胶鞋,李文娟的鼻子突然一酸,背过身去。这个家庭并不富裕,阿姨在经历病痛的折磨,她不知道这个父辈一样的男人靠什么支撑着。那个阿姨最终还是走了,在空空如也的病床旁,监护仪闪烁着,她却没有勇气去安慰叔叔,躲在休息室的一角,独自尝着人生之味。生命是那样脆弱,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面对生命的凋谢,她为自己的无能为力陷入思索,唯有不断学习,苦练技能,在周而复始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更大的努力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才不辜负这身白衣。

一身白衣,是一种标识,更是扛在肩头的沉甸甸。李文娟所在的急诊科,被分成输液室、抢救室、留观室,作为一名护士,她需要不停穿梭其间,而且,创伤、胸痛、卒中、房颤等重症患者都要先送急诊科,平均每天200余人的接诊量,每个白班组有6名护士,晚上就只有3名护士,除了要接收、治疗新的病人,急诊科的护士还要对滞留病人进行病情观察和治疗。早7点半,护士紧张的一天就开始了,为患者整理床单,保证每张床位都干净整洁,让患者睡得舒适。8点医护集体交接班,夜班护士将患者24h出入量、睡眠情况、用药情况等等情况进行交接,让接班医护人员可以掌握病人病情的变化。8点40分,逐一检查救护车内的器械、药物,这是每个接班的急诊科护士每天必做的工作。车上有除颤仪、心电监护仪、氧气罐、输液泵等仪器,要确保它们都处于应急备用状态,这些是保障患者安全的生命线。9点,补液治疗,巡查补液情况,各种管道护理,每天9点过后,输液、雾化、抽血的病人就开始增多。为病人输液、换吊瓶、拔针、巡视、监护、观察、记录……便成了护理人员的家常便饭。1小时一次巡视病人是惯例。中午2点,忙碌的下午工作又开始了,巡查补液情况、病人制动固定、擦身翻身查看皮肤,整理床单。李文娟和她的同事们每天重复着这惯常的工作。有一种坚守,既平凡,又伟大。有一种奉献,既是牺牲,又是获得。护士的每一天都相似而平淡,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着,没有惊天动地,只有平凡守护,但这守护,连着千家万户。

若是送了急诊病人来,抢救室便成了重点,这就更为考验护士的过硬技能,病人来得急,护士的准备工作得从病人症状来判断,这就要求护士也要有如医生一般的临床诊断力,才能在分秒必争中救治病人。如果见其大汗淋漓,前胸扯后背痛,便是胸痛;卒中病患往往半边肢体麻木、口眼歪斜,应抽血后立送CT室;中毒者要开通静脉,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洗胃,为防止毒液粘附衣物皮肤,通常要为患者清洗全身后换衣服,一切妥当才将患者推入病房。李文娟在经年的累积中自有一套心得。某晚,李文娟值夜班,诊室来了位喝农药中毒的三十多岁的胖妇人,脸色青紫,催吐后,躺在床上的患者将污秽之物吐了李文娟全身,白大褂五彩缤纷,混和了农药浓烈的气味尤其熏人,她无暇顾及,仍是不停手中操作,着手对患者进行洗胃,洗胃过程中患者突发紫绀、呼吸困难,妇人无家属陪伴,情况十分危急,在与远在大理的患者母亲通电话后开展急救,施行心肺复苏,进行气管插管,经过紧张的抢救,患者转危为安,李文娟和同事们舒了一口气,全然不记得那身臭。妇人出院时,她年近六旬的母亲送了一面锦旗来,虽然医院不再有可挂锦旗之处,但这面旗,一直飘扬在李文娟的心里。苦累脏若能换来一个人的重生,那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也许,我们曾经抱怨生活的不公,在庸凡和平淡中自怨自艾,当我真正触及急诊科的一天,从一天延伸为一年、十年,甚至一辈子,这十年如一的日子,每天面对病患,面临生死,他们是勇士,也是冲锋之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不仅要医术、耐心、毅力,也要爱心、勇气、良好的心理素质。急诊科的重要不言而喻,急危重患者都要先到急诊科,预诊后再分诊到相关科室,接诊患者后,又需要医生和护士的高度精准配合,才能分秒必争开通生命的绿色通道。在急诊科,出诊120也是职责之一,李文娟和同事轮流出诊,这是更为紧张的时刻,接到电话立马就走,有回中午2点多李文娟出诊120,从景东县城出发到达事发地林街乡,患者心梗,生命危在旦夕,因景东县当时不具备做心脏搭桥手术的条件,医生与家属沟通后当即决定送祥云县,从林街乡经漫湾镇到祥云县,交接好患者,亲眼见病患进了手术室后又返回景东,往返近500公里,当时还未通高速,到家已是夜里三点多,期间李文娟与同事仅吃了点面包,在命悬一线之时,抢救就是与死神赛跑,赢得时间就赢得了胜利。

这是一个无声的战场,虽然没有人吹响战争的号角,也没有胜利后激动人心的欢呼,这是一场只有医者才会懂的战役。因为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现场急救的病人会在哪里,永远不知道下一分钟会进来怎样的急症病人……这,就是急诊科。只要在急诊科一天,心中的那根弦就是紧绷的,出诊120时,李文娟一天内连续出诊8次,达到最多出诊次数,24小时只睡了1小时。和医院所有的医务人员一样,李文娟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三天晚夜班接下来是三天白班,周而复始,由于科室人手紧张,一个月31天上30天的班也是常态。怀孕期间并无特殊性可言,从初期开始直至怀胎七月才不值夜班,上班持续到临产。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中,李文娟依然保持着14年来工作“0”差错记录。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以舍身忘我的姿态,呵护脆弱的生命,用双手托起无数家庭的希望。

急诊科的工作是对护士的历练,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更锻炼心智,李文娟说,“每次把病人抢救过来以后特别有成就感,因为经常要面对死亡,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除了专业技术好,还要学会拉家常”,她说,护理病人不仅是身体方面的照料,心理方面的疏导更是不可或缺,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句叮咛,哪怕,只是为病人掖掖被角,温情总是相似的。李文娟不会忘记,那个腿脚不利索又患有肺水肿的六十多岁的老大娘,被120送来时,老大娘呼吸困难,抬下车时,老大娘已被插上了氧气管,在抢救室,李文娟不停地和老大娘说话,一面教她配合治疗,一面跟她聊家长里短。做了基本处理之后,老大娘又被送到心血管内科的病房接受更为专业的处理。李文娟说,老大娘虽然呼吸困难,但神智清醒。通过聊天,不仅可以鼓励她勇敢与病魔作斗争,还可以强化她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积极地配合治疗,以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时隔不久,病情好转的老大娘来到急诊科,她来找大个子圆脸的姑娘,给她带来一袋自家种的梨。虽不值几个钱,但李文娟时常会想起这一幕,心里暖暖的。出诊120,去的最多的是乡镇,有时甚至再无路可走,车子无法抵达,需要医护人员步行,有时遇到道路狭窄,只容一辆车行进,车窗下是悬崖,紧张得满手心是汗。某回到了事故地点,车祸患者已无生命体征,李文娟站在高大的榕树下,七月的风也让她寒意四起,一位身背背篓的老大爷走过来,递给她十来个核桃。话语寥寥,她并不知道老大爷是不是家属,但她知道,痛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同样相似,她什么也说不出来,眼眶湿润。是啊,她无起死回生之术,但她尽力而为的每一天,都是在路上。

“他们总是在奔走的路上”,用这样的话语来形容急诊科的工作常态最恰当不过。的确,他们总是迅速跳上救护车,又飞快抬着病人下车,匆匆穿梭在抢救室、留观室、输液室之间,在奔走中换来生命的安康。遇到人手不够,身为女人的她们也要用瘦弱之躯将患者从这床抬到那床,也要挪动笨重的氧气罐,也要日行万里不停歇,此时,他们的性别已模糊。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李文娟的两个孩子都是父母帮着带,本已退休的父母应是颐养天年之时,但看到女儿的工作状态,他们毅然咬牙扛下来,上有九旬父母需赡养,下有绕膝之孙要抚育,这份愧对,用李文娟的话说,只能是下辈子再偿还了。她也许无暇顾家,但这份付出,上帝看得见。自个儿生病,只能是下了班,带药水回家,自己为自己输液。孩子生病了想找妈妈,妈妈可能正在接患者的路上……她们是女儿,是妻子,也是母亲,如你我一般是肉体凡胎,但她们有更重要的使命,如要奔赴,时刻准备着。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与死较量的战场,那么急诊科就是这个战场最激烈的前沿阵地,急诊科护士就是冲锋陷阵的勇士,他们的脚步永远是匆忙的,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他们是守护生命的天使。这些天使没有翅膀,没有穿长袍,也没有头戴光环,但这些天使不会死也不会老,他们是不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