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活动 >> 造血干细胞捐献 >> 正文
褪去“迷彩绿”,接力“生命红”!“00后”退役军人完成河口县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来源:南部战区陆军某旅 曹继可 李耀裕部分信息来源于县红十字会  作者:  编辑:河口瑶族自治县  日期:2025-03-11  点击率:34  [关闭]
摘要:

引题:

关键字:

3月7日,昆明因“倒春寒”气温骤降,而云南某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却暖流涌动。300余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从血细胞分离机中缓缓流出,24岁的退役军人曹又公完成了一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他成为河口县造血干细胞捐献第一人,也是红河州第51例、云南省第441例、全国第1953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退役不褪色,奉献显担当

日常训练中的曹又公

曹又公出生于2001年,安徽人。2023年,大学毕业的曹又公怀着对军营的热爱报名参军,并如愿穿上军装,来到祖国西南边陲——河口,成为一名光荣的戍边军人。

提起参军的感受,曹又公表示,“当兵和想象中不太一样,不过很磨练意志,也让我更懂得什么是‘责任感’。”

曹又公正在整理内务

2024年12月,服役中的曹又公得知自己与一名省外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的消息后,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捐献造血干细胞,“我觉得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个事情很有意义,我的父母也比较支持,能在服役期间匹配上这个患者,让我感到很意外,也很惊喜,希望这个患者在以后的日子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曹又公(右2)光荣退役

今年3月1日,曹又公正式退役,告别了他守护的边防线,返回家中处理完相关事宜后,他又坐上最早的班机抵达昆明,为捐献采集做好充足准备。

千里送“髓”,点燃生命希望

曹又公打最后一针动员剂

捐献当天早上,天还没亮,曹又公前往医院完成了捐献前最后一针动员剂的注射。上午八点半,采集工作正式开始。曹又公静静地躺在采集床上,伴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缓缓启动,静脉血液缓缓导入血细胞分离机,经过干细胞分离后,重新输回体内。曹又公手持心形的握力球,时不时抓握一下,以保障血液循环的顺畅。

捐献过程中的曹又公

整个采集室十分安静,只有分离机运转的声音。问及曹又公为什么没有让家人前来陪同,曹又公说道,“工作人员对我都很照顾,我一个人也可以,而且也怕父母担心。不过采集前我们(原)连长给我打了电话,跟我说这是件好事,不要怕,我觉得挺温暖的。”

云南某医院血液科护士长介绍道,当前,造血干细胞捐献主要是通过外周血采集技术进行采集,过程与常规献血相似,安全系数也很高。“捐献过程中,捐献者需要长时间保持静止,过程会有些辛苦,但是用可再生的造血干细胞,去挽救不可再生的生命,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捐献过程中的曹又公

因为此次采集的分量较大,整个过程长达424分钟,负责采集工作的医护人员忍不住说道,“时间这么长,小曹也一直很配合,从他身上能看出军人的意志力。”面对夸赞,曹又公只是羞涩地笑笑。

“当兵的日子短暂又漫长,经过部队两年的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早已融入我的血脉,能够捐献造血干细胞,我感到非常荣幸。”采集完成后,曹又公很淡然。

从血细胞分离机上取下来的300余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被装进专用运输恒温箱,并安排专人带上飞机,将这份珍贵的“生命种子”,护送至患者所在医院,并于数小时后输入患者体内。

微光成炬,造炬成阳

捐献完成后的曹又公

采集工作结束后,随着“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一同递上的,还有受捐献的患者家属委托红十字会转交的一封手写的感谢信,“您无偿地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种大爱和责任感的体现。您为素不相识的孩子带来了生的希望,也为我们的家庭带来了希望……愿您的善举能够感动更多的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拿着这封情深意切的感谢信,曹又公很开心。

“小曹是我们县第一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陈何燕说道,“目前,全县已有215名志愿者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们也将加强宣传,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

荣誉证书

据了解,我国约有400万名血液病患者,仅白血病患者就以每年四万人的速度增长,儿童约占百分之五十以上,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很多血液病患者因缺乏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无法进行移植而失去生命,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越多,患者获得配型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曹又公的善举彰显了新时代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退伍不褪志”的精神风貌,而他的捐献故事,只是无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中的一个缩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用自己的爱心和勇气,为血液病患者点燃希望之光。在此,我们也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中华骨髓库,为更多血液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作者:
编辑:河口瑶族自治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生命的接力:云南两位青年同日捐献造血干细胞展现无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