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破坏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地震的破坏程度通常用烈度来表示。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表地貌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是震后地震专家通过仪器记录和现场调查确定出来,对抗震救灾和灾区恢复重建提供的最重要参考依据,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XII度,最高XII度表现为山川易景,地面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通常VIII度区就会造成较大破坏,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的震中区最大裂度为XI度。地震烈度首先与地震强度有关,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也越大,造成的破坏也就越强。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2倍,地震烈度还与地震远近震源深度密切相关。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震中距上地震的烈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距离震中越远的地方破坏程度越小,地震破坏程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同样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浅破坏性越强,我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地震,大多是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潜源型地震。地震破坏程度也与地震发生的时间密切相关,破坏性地震发生在夜间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程度平均比白天严重3到5倍,这和垮塌建筑物内的人员密度成正比。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其他重要因素,还包括地理环境,建筑物的特点和抗震能力,人口密度等。例如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造成617人死亡,100多万人受灾,8万多间房屋倒塌。同年10月7日云南省景谷县发生6.6级地震,只造成1人死亡,少量房屋倒塌,两个地震震相当,释放能量基本相同,但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却是差别巨大,专家指出一般来说,地理条件优越,房屋建筑质量越好,抗震设防等级越高,地震造成的破坏就会越轻。因此,建造房屋时,尽可能避开活动断层区域,努力提高房屋建筑质量和抗震设防能力,对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极为重要。
地震被埋如何紧急自救和互救: 地震时被埋或被困废墟内,要因地制宜,及时镇定,采取自救措施。如果部分肢体被埋压但双手可以活动,首先要用手清除头部,胸部的杂物,用手在头、胸部掏出一定的空间,保障呼吸畅通;再尽可能及时用身边可用的砖石、木棍或其他坚硬物品,建立起一个支撑体,稳定生存空间,防止余震时进一步塌落;如果灰尘太大或闻到煤气味时,要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避免窒息或中毒。专家提醒,地震被埋压后要特别注意保存体力,保持清醒,不要盲目补救,要用砖、铁管等物敲打管道或墙壁。在确定上方有人时,再大声呼救。如果废墟内有生存空间,身体能够自行活动时,应尽力朝着有光或可能有水和食物的地方移动,如果受伤,可从衣物上撕下不调,及时进行包扎,避免失血过多,为了延长生存时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如果多人同时被埋压,要相互鼓励,团结协作,共同商定自救计划并采取行动,震后,在救援队伍暂未抵达时,积极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方法。互救应遵循以下原则,先易后难,先救埋压较浅,容易救出的轻伤人员,先进后远,先救离自己最近的被埋压者,先多后少,先救埋压人员多的地方,如学校,医院,旅馆,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营救中,要首先使伤者头部暴露出来,并迅速清除口鼻内尘土,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窒息,之后再刨挖伤者身体其他部位;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使用锹、镐等工具时不要伤及被埋人员,更不要破坏被埋者周围主要的支撑物,防止进一步倒塌,对于脊椎损伤人员搬动时切忌生拉硬拽,必要时用门板或硬木板抬出废墟。如被埋压者受伤严重,埋压较深,时间较长。可设法向其尽快输送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生命,等待专业人员救助。
地震发生时如何第一时间科学地震: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慌乱,快速判断自己所处位置和震动状况。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震时就地避险,震后迅速撤离,是应急避震的基本准则。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所处的是平房或楼房一层,且室外比较开阔,可以力争迅速跑出室外避震;如果是楼房二层或以上,且室内避震条件和建筑质量较好,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因为地震时震动时间短、强度大,人往往无法自主站立,很难迅速从楼内跑到室外,应优先选择立即躲避在室内的卫生间、储藏室、浴室等开间小、有承重墙或支撑物的地方,或者是坚固的桌子、床、茶几、沙发等家具旁,这些地方在房屋垮塌时容易形成三角空间。这时你要迅速伏地趴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低头,用衣物、枕头等护住头颈,不要压住口鼻,或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防止摔倒或身体移位。专家提醒,地震发生时,特别要牢记,绝不要在慌乱中选择跑向阳台、翻窗或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地震袭来时,门窗会迅速扭曲变形,这些地方都是地震时可能最先坍塌的地方。同时,中高楼层居民千万不要搭乘电梯逃生。如果地震发生时你身处户外,则应迅速避开如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楼房)、立交桥、过街天桥、高烟囱和广告牌等这些高大建筑物;远离水坝、陡坡山崖、狭窄街道和危旧房屋;特别要注意避开变压器、高压线、电线杆,以防触电;不要在易燃易爆危险仓库附近停留。
震后余震活动特点及防范措施:地震发生之后,能量的释放有一个持续和衰减的过程,所以在大多数较强地震发生后,在震源区及其附近会发生的震级较主震相对较低的地震,被称为余震。余震活动的总体特点之一是,在多数情况下余震活动强弱与主震大小相关,主震越大,余震的活动就越强,次数越多。余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余震活动会随着时间在强度和次数上逐渐衰减,但不同构造区域的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会有很大差异,有的持续几个月,而有的可能持续十几年或更长时间。在我国,根据地震频率和释放能量的不同,通常将地震分为三种类型,1.孤立性地震,是指一次大地震之后,余震很少或几乎没有的地震。2.主震余震型,是指余震强度相对较弱,数量较多;3.多震型,是指主震为几次强度接近的事件,而且余震数量很多。统计表明,在我国大陆地区80%的中强以上地震为孤立型和主震余震型地震,也就是说,大约80%的5级以上地震之后,后续余震的震级和活动水平都不会高于主震。余震来了该怎么办?专家提醒,避震不分主震和余震,切不可以掉以轻心,一是要严防次生灾害发生,例如山体滑坡、水库溃堤、堰塞湖泄露崩塌等,在搭建临时避震场所时,必须远离这些区域。二是要防范危房进一步破坏伤人,主震后余震持续不断,在专业部门尚未对房屋进行安全鉴定之前,即使自家房屋尚未倒塌,震后也不要贸然进入或居住,救援人员和互救人员。在震后短时间内的余震密集活动期间,必须要有一定的防护措施,提高防范余震的意识和技能,减少余震伤亡。
震后如何紧急规避常见次生灾害:据统计,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国目前造成人员伤亡最多、最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5级左右的地震就可以诱发滑坡和泥石流,震级越大,诱发面积也越大。那么震后,我们如何第一时间规避这些次生灾害可能带来的伤害呢?专家指出,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发生时,一般都会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征兆,如山体出现一些深度裂缝或裂缝持续增大;山体的树木或岩石短时间内出现移位、倾斜;山上的岩石和土体持续性滚落或发生多次小面积崩塌。泥石流大多数出现在地震后遭遇持续强降雨的情况下,如果从地下或山谷传来类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似的声响及有轻微震动感,必须立即撤离,这很可能是即将发生泥石流的征兆。如果遇到以上情况,应立即远离山体。如山体崩塌或滑坡正在发生,要立即向垂直于滑坡体或滚石方向的两侧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如来不及逃避,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陡坎下躲避,并保护好头部。当遭遇泥石流险情时,必须立即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不能沿沟向下或向上跑,应立即向两侧山坡上逃生。不要上树躲避,因为泥石流的冲击和搬运能力极强,大树会被掀倒或连根拔起。地震专家提醒,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务必在震后及时转移至政府划定的安全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