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中国红十字报》头版文章《春运逆行人》对云南省第36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杨老师的典型事迹进行了报道。全文如下:
沉睡16年的“生命种子”
“得知配型成功后,我心中既激动又高兴,激动于沉睡16年的‘种子’终于被唤醒,高兴于我体内的一点点细胞就能挽救实实在在的生命……祝福你,素未谋面却有了血缘的朋友,祝你早日战胜病魔,破茧成蝶,涅槃重生!”这是中华骨髓库第16961例、云南省第36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杨老师写给受捐者的回信。
1983年出生的杨老师是保山一所中学的高中教师。大学时,生物学专业的他了解到,仅仅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就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这真是一件神奇又有意义的事”。于是,杨老师一直想加入中华骨髓库。但当时,当地还没有造血干细胞血样固定采集点。
2007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杨老师主动打电话给中华骨髓库云南省管理中心,咨询入库事宜,得知当地红十字会将于近期开展一次志愿者入库活动。活动当天,杨老师赶往活动现场,成功加入中华骨髓库。
一晃,十六年过去了。2023年7月,杨老师接到了省红十字会通知初配成功的电话,他毫不犹豫地同意捐献。“配型成功的概率很低,这真的是很大很大的缘分。”
然而,捐献又一波三折。由于患者病情不断发生变化,杨老师先后进行了2次体检,3次调整采集时间,终于在2月7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如愿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杨老师是一名高三班主任,教学任务很重,每一次捐献计划的改变都涉及一次教学任务的调整。2月2日,当杨老师安排好学生放寒假,告诉学生们自己即将启程前往昆明完成捐献时,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其实,整个捐献过程我非常享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全社会的爱的传递。”杨老师告诉记者,从决定捐献到捐献结束,自己得到了学校领导、教体局、红十字会、中华骨髓库云南省管理中心、红十字志愿者、医务工作者以及同事亲友各个方面的全力支持。
捐献期间,杨老师的爱人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回到保山后,他的爱人也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前几天,一位学生把自己的献血证照片发给了杨老师,说:“杨老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