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无偿献血的基本概念
无偿献血是指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收取超过因献血发生必要的交通、误工等成本额度及报酬的行为。
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鼓励 18 - 55 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这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群身体机能相对稳定,能够承受献血过程,同时也保证了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02
献血的种类
全血献血:全血是指血液的全部成分,包括血细胞和血浆。一般一次献血量为200-400毫升。例如,在一些大型的采血车上,常见的献血方式就是采集全血。当医院有患者需要大量输血,如在进行某些大型手术或者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时,全血就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成分献血:成分献血是指通过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液中的某一特定成分,如血小板、粒细胞或外周血干细胞等。
血小板献血: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凝血。对于白血病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以及接受了大剂量化疗后的癌症患者等,他们的血小板数量往往很低,容易出现出血不止的情况,此时就需要输注血小板来帮助止血。成分献血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提高了血液的利用效率。
03
无偿献血有哪些好处?
1.有益于血液新陈代谢
适当献血可以刺激身体产生新的血细胞,增强造血活力,有益于血液的新陈代谢,增强身体免疫力。
2.降低血液粘稠度
坚持适量献血,可使血液粘稠度明显降低,加快血液流速,有利于改善身体的供血供氧状态,维护正常的生理功能。
3.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
定期适量献血,能够将血液里的杂质、毒素、脂肪带出体外,降低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以及预防癌症。
4.有益于心理健康
献血是高尚品行,在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同时,可以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净化,心灵得到慰藉,有益于心理健康。
04
无偿献血会传染疾病吗?
无偿献血不会传染疾病。因为血站所用的针头及血袋是经过国家严格检测合格的一次性采血器材,每位献血者使用一个新血袋,采足血液后针头当场剪掉,集中以高压消毒后销毁。
05
无偿献血有哪些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献血者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1.年龄:适合献血的年龄是18-55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
2.体重:男性不低于50公斤,女性不低于45公斤。
3.血压: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脉压差大于30mmHg
4.脉搏:每分钟60-100次,高度耐力的运动员每分钟50-100次。
5.体温正常。
6.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以上。
7.皮肤无黄染,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8.五官无严重疾病,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肿大。
9.四肢无严重残疾,关节无红肿及功能障碍。
10.胸部:心肺正常。
11.腹部:正常,无肿块,无压痛,肝脾无肿大。
06
无偿献血前需要哪些准备?
献血前不要服药、不饮酒,饮食清淡。献血前一天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做剧烈的运动。适当饮用一些水,增强人体的耐受力和调节功能,不宜过量饮用。
07
献血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出了献血后需要注意的事项:
1.保护好静脉穿刺部位。24小时内不要被水浸润,不要被不洁物污染,不要在此部位搓揉。
2.个人活动要适度。献血后当天不进行体力劳动,不从事体育比赛、通宵娱乐等活动。
3.补充营养不要过量。可进食新鲜蔬果、豆制品、奶制品、鱼虾肉蛋等。
4.喝水要比平时多,不喝咖啡或酒。
5.不要待在过热的环境中。
08
献血对身体的影响
短期影响:献血后,人体会出现一些短暂的生理变化。例如,献血后人体的血容量会暂时减少,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头晕、乏力等症状。这是因为身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调整血容量。一般来说,通过适当的休息和补充水分、营养物质等,这些症状很快就会缓解。
长期影响:从长期来看,适量献血对身体是有益的。定期献血可以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出更具活力的新生血细胞,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同时,献血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例如,对于血脂偏高的人群,献血可以帮助降低血液中的血脂成分。
09
血液的用途
救治外伤患者:当人们遭遇车祸、工伤等意外事故导致大量失血时,需要及时输血来维持生命。例如,一个严重创伤的患者,可能会因为大量失血而陷入休克状态,此时输入的血液能够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为后续的治疗争取时间。
治疗疾病:在一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输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前面提到的血液病患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需要定期输血来维持正常的血液成分水平。还有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严重贫血患者,也需要输血来改善贫血状况。
亮一盏灯,把温暖送给大家,伸出你的手,为他人带来生的希望,当鲜红的血液在身体里欢畅流动,当即将凋零的生命之花因你而重新绽放,两颗陌生的心因你紧紧拥抱。
来源:新疆自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