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终章来临时,有的人用另一方式让生命得以“延续”。他们慷慨地将遗体捐献给医学教育事业,成为医学生的“无言良师”,用生命点亮生命。在捐献举动的背后,遗体捐献志愿者们正以实际行动向生命致敬,在特殊的岗位上传递着爱与希望。
今年12月5日,是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让我们走近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志愿者队伍,倾听他们“为生命摆渡”的故事。
历史轨迹:
搭建生命与医学的桥梁
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安交通大学便开始进行遗体接收工作。2007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中心遗体捐献服务办公室成立。2013年,医学部创建占地约1400平方米的遗体捐献纪念园,矗立“爱心石”纪念碑,以缅怀为医学事业献身的“大体老师”。2018年,在陕西省红十字会的授权下,医学部成立陕西省红十字遗体捐献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和医学教育资源结合,在全省范围开展遗体捐献的宣传、动员、服务、登记、接收等工作。
2022年,在陕西省红十字会支持下,医学部建立以遗体捐献为主题的人文教育基地,让更多医学生和群众通过参观和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和感人故事;同年,服务队被西安市评为“最美志愿服务组织”。2024年,医学部出版发行遗体捐献题材书籍《生命永恒》,梳理我国遗体捐献事业发展轨迹,纪念和赞美为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作出贡献的捐献者们。
在“为生命摆渡”中,
感悟医学与生命的意义
在志愿服务队的工作过程中,确定捐献意愿后,每一位遗体捐献者都会本着知情、自愿的原则,与捐献中心签订一份捐献申请表,而签约仪式也成为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契机。期间,捐献者会为医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对人生的看法,以及为什么做出遗体捐献的决定等。这些真实故事,让医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医学的意义和价值。
几个月后,孙宇鑫父女相继离世,并共同捐献遗体,服务队相继为他们举行了庄严的告别仪式。仪式上,医学生们身穿白大褂,手捧鲜花,护送这对父女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孙宇鑫父女的捐献故事在医学部引起很大关注,很多医学生来咨询相关事宜,有的还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做了志愿捐献登记。
2023年10月29日,是张庆国与夏银花夫妇结婚五十六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夏银花在服务队的协助下进行了遗体(角膜)捐献志愿登记。而此前,她的老伴张庆国已作出同样的决定。
“我们夫妻商量好了,与子女也沟通过了,未来去世以后会将遗体献给祖国医学教育事业,希望培养出优秀的医学生,为祖国人民的健康服务;也把眼角膜捐献给盲人,让盲人重见光明。我们老了,能够为祖国、为人民最后再做这些,我们很荣幸。”登记仪式上,夫妻二人朴实无华的语言让医学生们感受到了平凡中的伟大。
在教育与传承中,
医学人文精神闪闪发光
为拓展医学人文教育形式,服务队积极协助医学部,鼓励医学生参与各项遗体捐献服务及缅怀纪念活动,如在医学解剖课开课前组织医学生举行开课仪式,向“大体老师”默哀致敬,课程结束后举办结课仪式;捐献者去世后,在将遗体接运回学校时举行接运仪式,为每一位遗体捐献者精心组织遗体告别仪式;在“大体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后,为“大体老师”整理仪容、默哀,并由代表为“大体老师”诵读一封信。
“我深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更需要一颗对生命充满敬畏和关爱的心。而您,正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一点。在踏上医学征途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门关于生命、爱和责任的艺术。而您,就是我们学习这门艺术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您的存在,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医学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信中的字字句句,就是医学精神具象化的传承和发扬。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志愿者队伍,正是这样一支使生命与医学紧密交织的队伍。因他们的存在,遗体捐献者的无私大爱得以顺利传递,为医学教育事业注入新的动力。而医学生在感悟与激励下,使未来的医学道路变得更加宽广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