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红十字人道服务新维度
《云岭之窗》编辑部
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云南省红十字会始终秉持“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践行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今年以来,在系统内组织开展群众性防灾减灾暨AED应急救护培训、关爱“一老一小”重大疾病困难家庭、推动对外交流合作助力民心相通“三项标志性工作”,进一步拓展了人道服务的新内涵。
昆明红十字救援队是云南省最大的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组织,现有志愿者600余名,所有队员均经过专业的培训及训练,能够独立深入灾区及突发事件现场开展救援。图为救援队在大型马拉松赛道进行医疗救援保障服务。
危急时刻托举生命希望
“有小孩溺水了,哪个懂急救?”今年7月28日,昆明市宜良县一温泉池边,一阵急促的呼救打破了宁静,一女孩溺水,众人惊慌失措,关键时刻红十字救护员李光武挺身而出,救下了面临生命危险的8岁女孩,赢得了在场群众的点赞。“如果不是参加过专业的培训,我是万万不敢贸然施救的。”李光武感慨道。
溺水女孩的转危为安,不仅来自平凡人危难时刻的挺膺担当,更源自社会急救知识普及率不断提升。今年以来,省红十字会与省教育厅联合推动云南47所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应急救护培训;昭通市建立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构建群众性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保山市开展“救在身边·校园护航、情满社区、党员先锋、安全标配”四项专项行动,先后在辖区多地开展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器培训;其他州(市)红十字会也持续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五进”工作,大力实施红十字“救”在身边行动。2024年1月至9月,宣传普及应急救护知识186万余人次,开展持证救护员培训和防汛防溺水等防灾避险培训5.7万余人,开展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仪专项培训3.4万余人,培养出一大批群众身边的“应急第一响应人”。
聚焦“一老一小” 守护“朝夕美好”
8年前,我女儿馨馨得了怪病,为了确诊我先后奔波于全国各大医院求医问药,孩子经历3次大型手术,多次骨、腰、心脏穿刺。2021年孩子被确诊为PAPA综合征,这个病目前全世界还不足百例,巨额治疗费用让家里欠下了沉重债务。”馨馨的妈妈哽咽着说。
为援助类似的罕见病患者,2022年11月,省红十字会设立了“罕见病救助”项目,常年开展网络筹款。目前,馨馨已得到“罕见病救助”项目款4次、“滇苗助学”项目助学款2次。“爱心人士的捐款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力量,更为馨馨和像她一样的孩子带去了生命的希望。”馨馨妈妈说。
对老年群体的关爱也在润物细无声地进行着。鲁甸县龙头山镇72岁谢姓老人说:“我家只有我一个人了,省红十字会驻村队员来到社区后,经常来看我,给我买米送油、陪我聊天。每年春节期间,省红十字会开展‘博爱送万家’活动时也会来看我,红十字会的温暖和关爱陪伴了我9年。”
关爱“一老一小”既是扶危济困的民生实事,也是红十字会的责任担当,一批如“为爱敲门——独居老人探访”、“救心行动——儿童先心病医疗救助”等小而实的公益项目,让处于困境的老人和儿童群体得到及时帮助。今年以来,全省红十字系统筹款6450余万元,实施的大病救助、助学、助困惠及33万余人,对困难群体的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人道合作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2023年9月,省红十字会在河口县开展援越假肢安装康复活动,9名越南籍肢残患者接受服务。一名受助患者动情地说:“感谢云南省红十字会为我安装了假肢,让我站起来,恢复了肢体的基本功能,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更好地融入社会。”今年,省红十字会把困难肢残患者假肢检修工作开展到越南老街省,迈出了假肢安装与康复项目“走出去”的第一步。
假肢安装与康复项目的开展,是省红十字会主动服务和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助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以人道服务推动民心相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省红十字会联合省级有关部门,组织16个州(市)红十字会结对,在博爱家园、人道救助、应急救护、灾害救援、医疗援助、假肢安装等方面给予周边国家群众人道服务。2024年以来,在省红十字会牵头组织下,保山、西双版纳、怒江、临沧4个州(市)红十字会共向周边有关国家提供人道援助物资和资金400余万元,保山、西双版纳、德宏、临沧4个州(市)红十字会针对外籍务工人员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作为党和政府人道领域的助手和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红十字会提供的这些人道服务,有效促进了民心相通。
云南省红十字会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1217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9000689号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国贸路309号政通大厦7层 邮编:650200 电话:0871-67196666
技术支持:贵州佰仕佳信息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