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在昆明一造血干细胞采集医院的血液科,来自云南保山的杨老师为一名血液病患者捐献了“生命火种”——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云南省第36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当天,带着他体温的“生命火种”由志愿者运送到患者医院,为素不相识的患者送上龙年春节的最好礼物和祝福。愿者运送到患者医院,为素不相识的患者送上龙年春节的最好礼物和祝福。
杨老师现在是保山一所中学的高中教师。曾在大学学生物的杨老师了解到造血干细胞能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就一直想找机会加入中华骨髓库,2007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杨老师打电话给中华骨髓库云南省管理中心咨询入库事宜,工作人员告知他,红十字会将在保山医专开展一场中华骨髓库志愿捐献者入库活动,问清时间地点后,活动当天,杨老师专程去留下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我当时就想,留下血样,万一哪天就能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呢!”杨老师回忆。这一晃,十六年过去了。2023年7月,杨老师接到云南省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和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杨老师接到电话后非常高兴,他说“接到电话,我既激动又惊喜,激动于静默在中华骨髓库16年的生命的种子终于被唤醒,高兴于我体内的一点点细胞就能挽救一条实实在在的生命!加入中华骨髓库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机会救人,如今有这个机会了,我当然会珍惜!”
当杨老师把他的这一决定告诉家人和单位同事时,他的这个大爱之举也得到了家人和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杨老师也迅速配合并通过高分辨分型检测和体检。然而,捐献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因受捐者病情变化,捐献时间一再推迟,这也让杨老师的心揪得紧紧的,他对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延后不怕,但她一定得挺住,如果可以,请帮我告诉患者,加油,一定挺住!熬过这一关就能破茧成蝶,涅槃重生,未来的生活必将如夏花般绚烂!”经过两次延后及体检,杨老师终于如愿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他感谢家人和单位领导、红十字会的工作者和志愿者们、医院的医生护士们以及背后默默支持和付出的所有人。
在捐献期间,杨老师的爱人一直陪伴在他身边,“这次捐献回去后,我爱人也会加入中华骨髓库,希望多一份机会救助血液病患者!”杨老师说道“回去后,我也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周边的人及我的学生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我相信老师的一言一行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队伍中来,让“生命种子”得以延续。”
这次捐献不仅是一次生命的延续,更是杨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道主义精神,展现了教师的崇高职业风范。让我们为杨教师捐献救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