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救援常用方法
水域救援技术培训手册
水域救援常用方法
岸上救援训练:递物救援(伸手、竹竿、伸缩杆等)、抛绳救援、水面拦截(网、绳、充气水带)
舟艇救援训练:橡皮艇划行技巧、翻船自救、舟艇联用登船救援、激流橡皮艇驾驶救援)
绳索救援训练:T/V型系统救援、配重系统救援、孤岛救援。
入水救援训练:
1、入水方法(滑入式、打桩式、跨步式、鱼跃式)。
2、救援自卫方法(戒备法、护卫法、逆退法、压离法、脱身法)。
3、接触救援方法(助浮物拖救法、直接拖救、扶持法)。
4、上岸技巧(拖行法、肩抗法、马镫式、提拉法)。
5、泳姿训练(攻击式、防御式、确保式)
6、涉水救援内容(编队后退法、圆形涉水法、三角队形救援、连续圆形救援)
第一节 岸上救援
简单讲就是救援人员在岸上对被救者实施援救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
1.徒手救援。就是救援人员在岸上徒手救助落水人员。
注意事项:确保救援人员自身的安全,因为救援人员会与被救者发生一定的身体接触,也有可能会被拉下水的情况。因此,在救援中必须要抓紧岸边固定的对象或在同伴协助下稳定重心,避免滑入或被拉入水中。如果徒手救援还达不到效果时,也可利用适合的辅助物(例如树枝、毛巾、木棒、竹杆等)进行救援。这种方法适用于被困在岸边的落水人员,既低风险又安全,但救援行动很受限,整个救援过程都在岸上进行。
2.抛绳/物救援
就是指救援人员将绳索或者助浮物抛给被救者,当被救者紧握绳索或助浮物后,迅速将其拉上岸来的救援方法。
注意事项:如抛绳时要将绳索抛在被救者伸开双手可触及的范围内,如果在激流中要将绳索抛在被救者漂流方向的前方。另外,不要直接收绳索把被救者往岸上拉(除非紧急情况),应当顺着河流,利用钟摆原理使被救者漂向岸边实施救援。这种救援方法适用于各种水域。
3.水面拦截网救援
将水面拦截网布置在河流中,对漂浮的被救者进行拦截救援。在使用拦截网时必须注意水流速度,并充分考虑拦截网的固定、入水深度、架设地点以及如何更好地回收等因素。
4.水面拦截绳救援
将拦截绳架设在河流中,当被救者被冲到拦截绳处时进行救助的方法。这里一定要注意:不要将拦截绳与水流方向垂直设置,以免被救者受到二次伤害,水面主绳的架设应与水流方向呈一定倾斜角度。如果水流流速太快,可以使用两条拦截绳进行施救,第一条拦截绳减缓被救者向下游漂流的速度,第二条则是负责救援被救者上岸。
5.水面上的垂直V型、T型绳索救援
如被困于江心或“孤岛”上时,既不能通过入水救援,又不能利用船艇救援的,且岸边与被困者又有一定的高度差,这时可以使用水面上的垂直V型、T型绳索救援。
第二节 入水救援
1.涉水救援
此方法一般用于水流缓慢的浅水区域和救援人员能安全下水或必须涉水才能实施救援的情况。
注意事项:下水前选好下水地点,利用自身携带的辅助物探测水深、水流等情况,一定把情况摸清楚后才能下水;在水中移动时要利用辅助物探测水底情况,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才可前进;单人或多人涉水时,应注意救援方法和队形。
2.辅助物拖救
就是救援人员在水中利用救生圈等辅助物拖行被救者至岸边。
注意事项:一定要不断注意前行或周围情况,防止漂浮物或者障碍物撞击到自己和被救者。此方法适用于被困静水或缓流水域的被救者。
3.游泳拖救
此方法是救援人员选择安全地点下水,通过游泳的途径将被救者救上岸来。这是一种与被救者直接接触的救援方法,适用于头脑意识清醒而又积极合作的被救者。但此方法也比较危险。
4.水平V型、T型绳索救援
此方法就是救援人员利用V型或T型绳索救援技术进入水中,通过团队协作靠近并解救被困者的方法。
5.动力船艇救援
就是利用动力船艇对被救者进行救援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船艇可以到达并能实施救援的水域。其中,冲锋舟广泛用于我国内河流域的救援行动。除非较大的水上灾害事故需要调派排水量大的船只参与。目前,冲锋舟舷挂机马力有15、30、40、45、60、70、120、150马力的。操作方式分为前操舵和后操舵。从实战安全角度来讲,尽量使用45、60、70马力的舷挂机。
以长江为例:夏季流速7米/秒,尽量使用60或70马力的舷挂机;冬季流速4米/秒,尽量使用40、45、60马力的,也可以通过实际经验选用相应的马力。如山洪暴发、激流、水面漂浮物较多等情况以及海事部门发布禁航通知后,就不要再出动冲锋舟了。但这里必须注意一定要按照出厂说明书要求的去匹配舷挂机型号,冲锋舟并不是水面救援的万能武器,也不是型号越大越好。因为冲锋舟的长宽、载重量、材质性能以及救援水面的流速和水面状况与舷挂机型号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
另外,还要注意:对淹没在水中的树木、电杆、房屋,可视情况绕行或挂机的方法通过;对架空线,若没入深度大于舟的吃水时,可挂机通过;小于时,可先挂机,再用舟底压低架空线,同时作业手用钩杆挑高架空线通过;对浅水区应先挂机,然后作业手下水推舟通过。如螺旋桨被稻草、电线等缠绕,应先停机并挂机排除。在多障区行驶时闭锁装置应处于开锁状态,以便能随时挂机和防止障碍物撞坏舷挂机。
6.橡皮艇救援
如果动力船艇无法到达时,可使用橡皮艇对被困者实施救援。其主要方法包括:划艇救援,这个适用于一般水域;橡皮艇的水平V型、T型救援,适用于激流水域救援。
第三节 急流救援基础技术方法
一、岸上入水
(1)滑入式(探步式):适用与水底环境及水深不明的情况。

●救援人员安全地坐在岸边;
●救援人员要不断注视被困者;
●救援人员双脚放入水中,慢慢探索水中的情况;
●救援人员以双手支撑身体,让身体慢慢划入水中;
●救援人员下水后迅速游往被困者位置,并继续注视被困者。
(2)跨步式:适用于水底清澈,与水面距离不超过一公尺,同时有足够水深的情况。下水时不断注视伤者。跨步式的好处在于下水后头部仍保持在水面之上,以便继续注视伤者。
●站在岸边,将一只脚尽量踏向水中较远处;
●前脚膝部微曲跨前;
●后脚膝部同时微曲后伸;
●上身前倾,与水面成约40度角;
●双手前伸成V形,手肘微曲,手掌向下;


● 眼向前望并注视伤者;
●腰部沉于水中时,双手应立即向下压;
●双脚作剪刀状踢水,以免身体继续下沉;
●在整个过程中,应保持头部露出水面。
(3)打桩式:适用于水面距离地面一公尺以上,同时有足够水深的情况。
● 救援人员双手交叠于胸前,并以手掌遮盖口鼻;
● 徐徐将一只脚向前踏步,离开岸边;
● 双脚紧合伸直;
● 保持身体垂直入水;
●身体进入水中后,应将身体微微向前倾,以免继续下沉;
● 拨动双手及双脚,帮助身体浮上水面。

(4)鱼跃式:适用于快速进入水面,常用于紧急情况下和激流中结合攻击式游泳靠近被救者。

●右手伸直,左手掌心向下置于面部下方,保护入水时水对面部的冲击以及鼻腔进水;
●双脚并拢,膝关节伸直,身体俯下与水面平行;
●入水时,腹部应最先入水,防止膝关节受伤;
●救援人员下水后迅速游往被困者位置,并继续注视被困者。
(一)浅滩或岸边采用涉水或静跳式入水。
(二)水深或岸上则以平跳单手挡水护脸入水,以保护头部和颈部。
(三)救援下水时须以〝绳索加勾环活饵确保〞。

鱼跃式(平跳式)


加扣绳索入水救援训练图示
二、 激流泳姿
(1)防卫式(着急流救生装备之仰泳)



(2)确保式仰漂动作:运用在急流中漂游

确保仰漂动作要领:
(一)以确保仰漂姿势,头朝上游,目视下游,双脚伸直后,放松置于下游处顺流而下。
(二)保持身体为接近水面的水平姿势,眼睛注视下游水流状态,若遇障碍物则
运用双脚接触后抵挡顺流而下。如需改变漂流方向或减缓流速时,可采取
仰泳并以双手助游。
(三)换气动作:于大浪中看准在波浪间换气,浪头前吸气以双手遮掩脸部挡水, 浪峰上放松休息,过浪后观察下游前进。
(四)遇较大波浪时,以双手掌外翻挡水保护脸部动作。

注意事项:
1.漂流时挺腰,脚部保持浮于水面上不可以于快速流动的河道中将脚部垂下,因脚部容易卡在石缝或碰撞水底障碍受困或惨遭灭顶。
2.欲上岸时要游至浅滩缓流处,试探安全后站立,并避开障碍物上岸

确保仰漂与防卫式游泳交互运用
(3)攻击式游泳(着急流救生装备之抬头捷泳)
(一)运用时机:急流中快速前进或进入特定目标区时运用。
(二)姿势:欲进入回流或目标区时,以抬头捷泳头部在水面上,身体应保持与急流上游(45 度角) 游泳前进。当我们在湍急的水域游泳横渡时必须采取「头朝上游」45度的方式进行游泳,有个统一名称:渡口角度。也就是除了游泳外,船艇、横渡绳索等动力载具也都依循相同角度。为什么是头向上游45度呢?这其实是简单的流体力学,倘若我们今天是正对上游逆泳,那基本上就是在白费力气,而当我们头向下游游泳水流方向则会加速将我们往下游推,此时可能会有撞上障碍物及陷入未知水流的危险,朝向上游45度角游泳时,游泳动作除了维持基本动能外最重要的是让身体保持好角度藉由水流的力量将身体往要去的那一岸推。然而45度是否是不可变动的角度呢?当然不是!因为水流方向会因着溪谷地貌及水下地形而改变,所以渡口角度也会随之改变,但,切记!头朝下游、逆泳、垂直水流方向,都是错误的方式!

要点:
迅速地游向被困者或避开危险时,应采用积极的游泳姿态,但如果水很浅的话可能会造成撞伤。
方法:
● 用浅水入水技术从岸上或涡流边入水。
● 与水流方向成45度角,采用自由泳的姿势游动,尽量避免使用腿或脚部游泳。
● 当需要携伤者一起游泳时,推荐使用脚蹼。
三、水面救援技术
(1)护卫法(戒备法)
●戒备法是一个警觉性防卫动作,目的是在安全距离对遇溺者作出评估。救援人员员应与遇溺者保持三公尺距离,虽然此数只是一个基本的安全约数,但救援人员员仍须确定与遇溺者所保持的实际距离,已达至安全程度。

(2)逆退法:适用于救援人员员与遇溺者距离较近的情况,并且预计遇溺者会企图扑向救援人员。

(3)压离法:如遇溺者突然抱向救援人员员,而后者未能及时运用逆退法,则可利用以下其中一种压离法将遇溺者推开。

●提起辅助物,以手或脚推开遇溺者,阻止他扑前;
●直接把辅助物置于遇溺者胸前,并用力把他推开。
(4)脱身法:当救援人员员不慎被遇溺者缠住,可用脱身法避免自己身陷险境。

(5)抽臂脱身法:适用于救援人员员手腕意外被遇溺者握住的情况。

●救援人员员被握住的手须紧握拳头;
●以遇溺者手部虎口(大拇指)方向为脱离目标;
●救援人员员应迅速提起被握的手,以免与遇溺者纠缠。
(5)推离脱身法:用于被遇溺者正面紧抱着头、颈、胸、手或身体等部位的情况。
●当救援人员员在水中被遇溺者紧压双肩时;
●救援人员员应立即深呼吸及垂下头,以保护喉部;
●继而迅速将双手按住遇溺者的胸膛、腋窝或腰部,并以劲力向上推;
●救援人员员的身体会下沉,然后迅速后退,离开遇溺者;
●救援人员员应在身体下沉的同时,以双腕的力量托住遇溺者双臂近腋窝部分,以摆脱遇溺者
(6)助浮物拖救法:适用于拖救昏迷的遇溺者。

(7)直接拖救法:如没有助浮物协助,可向清醒而合作/昏迷的遇溺者,施以直接拖救法。

(8)协助待救者登岸:适用于遇溺者不能向救援人员员作出适当配合动作的情况。

(9)拖行法:双手从遇溺者背后穿过其腋下,握紧遇溺者双手手腕及前臂。遇溺者背部须紧贴救援人员员的胸部,然后救援人员员向后倒退拖行,并须注意背后情况。

(10)浅水消防托

(11)马蹬式:适用于遇溺者能够向救援人员作出适当配合动作的情况。

●指导遇溺者把双手紧按岸边;
●救援人员员以单手抓紧岸边;
●另一只手则托住遇溺者一足,作为遇溺者的脚踏,以借力登岸。
(12)接触救援 与被困者交谈

● 对话可以减轻恐慌。
● 被困者伤情评估的基础阶段。
递物救援:救援人员应保持注视待救者,并将身体重心尽量降低,俯伏在地上。如环境许可,抓紧岸边固定的对象或以同伴协助稳定重心,避免滑入水中。救援人员更可利用适合的辅助物(例如树枝、毛巾、木杆等)协助救援,然后将待救者拉回岸边。
● 简易轻便的梯子 ● 尖形消防钩,尖钩● 灭火器
● 树枝 ● 充气消防水带 ● 消防撬棍 ● 桨
(13)抛物救援:适用于需要迅速救援,但距离岸边较远的待救者,所需装备包括绳、浮泡等。
● 抛投救援绳包往往是在岸上最简洁有效的救援方法
● 抛投岸上救援的其他工具,例如:救生圈、救生衣等其他可抛投的工具
● 寻回系统或接近工具
(1)抛绳包救援

●选择足够长度的绳索(例如抛绳)或助浮物等;
●大声说话及发出手号,引起遇溺者注意;
●向遇溺者表示将会抛出绳索的一端或助浮物;
●站在安全位置;
●留意风向及水流情况;
●把绳/物抛向遇溺者;
●把该绳/物抛至遇溺者伸展双手时可触及的范围;
●注视及安慰遇溺者,选择处于陆上一个安全位置;
●若绳索一端未能成功抛至遇溺者,应立即整理,然后再次抛出;
●指示遇溺者以双手紧握绳索或助浮物(根据美国Rescue 3 International标准,救援人员应可在20秒内抛绳两次);
●指示或协助遇溺者登岸。
(2)在急流中握绳方法

A - 当接到绳后,双手紧握该绳并放在胸前(不要紧握绳袋)。面向下游,双脚亦应顺着水流向下游流动。
B - 紧记,当双手紧握绳索后,千万不要朝向上游,否则会令头部浸入水中。此外,不应用绳子在身上任何部位打结,这只会令身体被水流压入水中时不能即时解困。
C - 如水流湍急、风浪较大,头部不能维持于水面,遇溺者或会被水呛到及感到恐慌。此时,可将一只手紧握绳索并放在胸前,另一只手则紧握绳索较高位置并放在头部位置,目的是使头部较容易维持于水面,以保持呼吸及避免被水呛到。
在急流中,使用抛绳救援遇溺者。

当遇溺者双手紧握绳索后,救援人员需视乎现场环境,固定或移动自己的位置,以免遇溺者撞向大石或障碍物。之后,让遇溺者顺着水流弯弯漂向岸边,并即时将他救上岸。
(14) 涉水救援
(1)涉水救援
此方法适用于水流缓慢的浅水区域,以及救援员能安全下水或无法进行陆上救援的情况。过程中,救援员须涉水救援伤者。
●安慰伤者保持镇定;
●由浅水处安全下水。在许可的情况下,利用所携带的辅助物测试水深;
●清楚试探水底情况,确保并没有障碍物或凹陷处后,才小心 移步前进;
●救援人员如使用抬床搬运伤者,应保持平衡,使遇溺者到达 安全地点。




(17)回流区运用:
回流区于急流中成形在突出水面的障碍物或岩石后方,在急流中为休息、观察、或等待救援之运用区域。进入回流区前以确保漂流观察,待身体流向与障碍物平行,立即转身以攻击式游泳朝回流区以 45 度角进入。

四、制作锚点
(1)固定支点制作锚固系统操
训练目的:通过训练使参训人员熟练掌握固定支点制作锚固系统的方法,掌握其操作要领。
场地器材:在训练场上标出起点线(终点线),距离起点线两米画出操作区。在操作区放置直径20厘米、高200厘米圆柱体一个,在起点线前放置宽5厘米、长200厘米不成型扁带1条。

操作程序:战斗班在起点线一侧3米处成一列横队。
听到“第一名”的口令,第一名参训人员答“到”,听到“出列”的口令,答“是”,并跑至起点线立正站好。
听到“准备”的口令,参训人员做好器材准备。
听到“预备”的口令,参训人员做好操作准备。
听到“开始”的口令,参训人员取下扁带跑至圆柱体前面,左右手分别拿着扁带的两端,环抱圆柱体,在圆柱体后方双手互换扁带两端,拉回扁带,在扁带两端合适的位置制作水结;而后,左手托住水结,右手拉回正前方贴紧圆柱体的扁带作为受力点(圆柱体正面的第一圈扁带),双手配合,并将水结处紧贴正前方圆柱体中央,右手拉紧扁带,举左手示意,并喊“好”。
听到“操作完毕”的口令,参训人员收起器材,放回原处,立正站好。
听到“入列”的口令,参训人员跑步入列。
操作要求:
1.参训人员着抢险救援服全套。
2.缠绕在圆柱体的扁带和水结必须把扁带整理平整,不能有打折的地方。
3.受力扁带与圆柱体的脱离点切线与直径应不小于45度。
(2)石块堆砌制作锚固系统操
训练目的:通过训练使参训人员熟练掌握石块堆砌制作锚固系统的方法,掌握其操作要领。
场地器材:在沙坑边缘处标出起点线(终点线),距离起点线5米处画出操作区。用铁锹在沙土地上挖一个下边为30cm、上边为100cm、高为80cm的梯形(平面图),下边深30cm、上边与沙坑面平齐(立面图)。起点线前放置一堆碎石块。在起点线放置宽5cm、长200cm不成型扁带1条


操作程序:参训人员在起点线一侧3米处站成一列横队。
听到“第一名”的口令,第一名参训人员答“到”,听到“出列”的口令,答“是”,并跑至起点线立正站好。
听到“准备”的口令,参训人员做好器材准备。
听到“预备”的口令,参训人员做好操作准备。
听到“开始”的口令,参训人员携扁带跑至碎石堆旁边,将石块Ⅰ、石块Ⅱ放在梯形下边两端底部(石块之间应距离不少于10cm),找一块较大的类长方体石块Ⅲ放置底部石块ⅠⅡ上,用石块Ⅳ、石块Ⅴ放在石块Ⅲ之上(石块之间应距离不少于10cm),再取较大石块Ⅵ放置于此石块上ⅣⅤ,而后取合适数量与体积的石块堆积在石块Ⅵ之上;并沿着梯形两斜边紧贴石块ⅠⅡⅢ向前堆砌;将石块堆积四层后,参训人员在石块Ⅲ上制作好锚固系统,举右手示意,并喊“好”。
听到“操作完毕”的口令,参训人员收起器材,放回原处,立正站好。
听到“入列”的口令,参训人员跑步入列。
操作要求:
1.每一层石块堆放要整齐,须用沙土碎石填满石块之间的缝隙。
2.操作完后,须测试堆砌石块稳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