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 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
1月1日出版的2023年第1期《求是》杂志刊发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可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红十字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支力量。希望中国红十字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增强责任意识,推进改革创新,加强自身建设,开展人道救助,真心关爱群众,努力为国奉献、为民造福。”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并贯彻落实到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中国红十字事业历经百年,为推动人道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重要成员,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中国红十字会自觉接受并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按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以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地承担起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把所联系群众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2022年11月6日,广东省深圳市红十字水上安全救生志愿者服务队参与赛事水上安全保障工作,圆满完成既定任务。深圳市红十字水上安全救生志愿者服务队共为各类大型水上赛事保障300余场,服务人群达35万余人次。广东省深圳市红十字会供图
“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红十字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认真依法履职尽责,扎实做好人道救助,积极开展人道服务,以高效运转、公开透明作为事业发展的生命线,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把党的关怀送到群众中,切实承担起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崇高使命。中国红十字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拓展人道救助范围,依法开展的无偿献血、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等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容量达314万人份,累计实现捐献1.4万多例,成为世界第四大骨髓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体系基本建成,捐献志愿登记人数超过560万,捐献器官13万个,为众多面临困境的大病患者带来希望。积极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动员工作,无偿献血理念深入人心。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实施“博爱家园”项目,投入8.4亿元,惠及3000多个贫困村。大力实施“天使计划”,救助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大病患儿9万多名,援建博爱卫生院站2638所、校医室246所。
开展救援、救灾的相关工作,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援体系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红十字会积极融入国家应急工作大局,参与青海玉树地震、云南鲁甸地震、河南特大暴雨等重大自然灾害救援及恢复重建工作,有效帮助受灾群众改善生活境况。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斗争,组织全系统先后参与了武汉保卫战、大上海保卫战等。与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建立防灾减灾救灾联动工作机制,组建搜救、赈济、救护、转运等8类中国红十字救援队伍1000余支,建立了分区域的红十字备灾救灾仓储网络,应急救援工作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大力加强生命健康安全体验馆建设,建设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525个。
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红十字会“要高效运转,增强透明度,主动接受监督,让每一份爱心善意都及时得到落实”的重要指示要求,中国红十字会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推进改革创新,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不断健全党的建设、内部管理、捐赠管理、志愿服务、信息公开等方面制度,着力完善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理顺管理体制工作,加快推进地市级和有条件的县级红十字会设立党组,进一步加强党委对红十字工作领导的制度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各级红十字会依法设立监事会,形成理事会决策、执委会执行、监事会监督的治理结构。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在监督中改进工作、提高水平。探索建立红十字系统公开透明指数管理机制,有效提升了红十字会的公信力,使红十字会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独特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红十字会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人道组织,成立110多年以来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在重大灾害救援、保护生命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郭明义等一批优秀红十字志愿者,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善事。”“要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弘扬正能量,引领新风尚。”红十字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红十字工作各方面。
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深入挖掘、广泛传播红十字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追求,结合时代要求创新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加强组织动员,1600多万名红十字会会员、196万名红十字志愿者活跃在城乡社区,开展人道服务。在青少年中开展人道传播、健康促进、志愿服务等教育实践,使青少年日益成为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帮困济危、救死扶伤的高尚品德。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红十字生命教育,许多感人事迹得到传颂和弘扬。2017年,酷爱篮球的16岁少年叶沙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离世。家人将他的心、肺、肝、两个肾和一对眼角膜捐献给了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2019年,5位器官捐献受益人,为完成叶沙未竟的心愿,组成了一支篮球队,为叶沙打了一场比赛。“一个人的球队”的感人故事受到广泛关注传播,让器官捐献的话题带着正能量走进大众视野,在全社会产生良好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活动。人道主义事业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相信红十字精神将不断发扬光大。”“面对频发的人道主义危机,我们应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为身陷困境的无辜百姓送去关爱,送去希望;应该秉承中立、公正、独立的基本原则,避免人道主义问题政治化,坚持人道主义援助非军事化。”“中国高度重视和支持红十字事业,愿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加强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人道援助,为更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为国际人道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红十字运动的人道主义本质作出高度概括,充分表达出世界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对红十字运动的高度认同和参与热情,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红十字会深刻领会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精神,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事务,广泛发展同红十字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红十字会的伙伴关系,为国际人道主义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红十字会充分利用国际红十字运动遍布全球的工作网络和协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重大灾害救援,开展医疗急救、大病患儿人道救助等重点项目,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红十字会形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独特力量。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危难之际,中国红十字会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等国派出志愿专家团队,为50多个国家提供各类抗疫物资和疫苗援助。中国红十字会的“一带一路”大病患儿人道救助行动使300多名阿富汗和蒙古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重获生机。2022年,中国红十字会获得了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颁发的最高荣誉——亨利·戴维逊奖,彰显了红十字运动各方对中国红十字会发展、进步和贡献的充分认可。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作出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国红十字会将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 源 | 《求是》2023/01 作者:王可 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编 辑 | 郭翔文
监 审 | 饶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