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至24日,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彭耀民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瑞士举办的“中国红十字人道事业发展与领导力建设专题培训班”。11月20日,彭耀民以“云南省红十字会‘博爱家园’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情况及经验”为题,向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相关官员、人士,以及培训班成员进行了交流,分享了经验。培训期间,云南作为两个典型发言的省份之一,侧重在农村“博爱家园”项目方面交流工作、分享经验。为总结经验,指导工作,现刊发彭耀民同志交流材料。
云南省红十字会“博爱家园”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情况及经验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自古以来就有“彩云之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美誉,云花、云茶、云蔬、云果、云药、云咖啡等绿色、有机、生态农产品漂洋过海,成为云南的形象标签;全省国土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73万人,陆地边境线4060公里,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云南拥有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独特区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交汇点,是中国西南开放前沿、辐射中心;这里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丰富,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出数量众多、类别丰富、价值突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独特的高原风光,热带、亚热带的边疆风物和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闻名于海内外。
云南省红十字会始建于1914年,是中国红十字会中成立较早的省级分会之一。目前,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红十字会全部理顺管理体制,建立了3814个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多年来,云南省各级红十字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十字事业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党委政府有关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部署,积极发挥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施帮扶救助项目,以及参与社区治理、推动社区发展方面贡献了红十字人道力量。
在总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以及香港、澳门红十字会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省红十字会积极筹集资金,截至2024年10月,先后在16个州(市)的94个县(市、区)实施“博爱家园”项目242个(其中,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均已覆盖),投入项目资金共计9758.46万元。通过“博爱家园”项目的实施,为社区增加了一批防灾减灾硬件设施,不断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帮助有需要的农户发展生计,同时,在项目社区组建起一支支基层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伍,持续推进应急救护知识进农村,广泛传播红十字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追求,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深入人心。2018年和2019年,总会先后在昆明和昭通召开全国“博爱家园”助力脱贫攻坚项目推进会,云南4个项目荣获“全国红十字系统博爱家园项目助力脱贫攻坚精品项目”。
注重顶层设计,加强组织协调
“博爱家园”项目是总会借鉴国际红十字组织“社区为本”理念和模式,立足中国国情开展的惠民惠农项目,以“推动社区治理、提升社区能力、促进社区发展”为目标、以“防灾减灾、健康促进、生计发展、人道传播”为主要内容的人道公益项目。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该项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受灾地区到贫困地区,从灾后恢复重建到常态化人道帮扶,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的重点始终是“改善最易受损群体生存发展境遇”,直接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彰显了“一种精神、一面旗帜”的红十字核心价值观。
项目将生存条件脆弱、生计发展相对薄弱的农村社区作为工作阵地,将广大农民群众作为受益群体,以“服务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治理、促进社区发展”为目标,以“防灾减灾、产业帮扶、健康促进、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通过动员各方资源,持续为乡村援建防灾减灾、公共服务设施并提供产业帮扶,坚持社区参与理念,努力帮助项目社区建设成为抵御风险、汇聚博爱的“韧性社区”,最终让社区民众获得一个安全且有发展潜能的“韧性社区”。
项目从计划、布局到实施,统一在总会的高位谋划、统筹部署下进行。省级红十字会牵头抓总监督,州(市)级红十字会积极参与推动,县级红十字会和乡(镇)、村(社区)现场指挥落实,形成了各级红十字会联动“抓”、乡(镇)和村(社区)现场“动”的运行机制。
注重项目选点,坚持“雪中送炭”
为确保项目资金确实发挥效益,省红十字会坚持把项目选点在群众需求强烈、社区执行力强,且可以致富示范的地方,真正做到“雪中送炭”。具体选点中主要把好“四个标准”:一是群众积极性“高”。村(社)干部和群众要有强烈的致富愿望,群众能积极参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愿投工投劳。二是村(社)有致富能“人”。村(社)里有威望高、掌握一定技术和经验的致富带头人,能够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三是项目执行力“强”。县级红会责任心强,作风务实,有强烈的项目实施愿望和较强的项目落实能力;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支持项目开展,村(社)干部团结,能积极作为,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和较强的执行力。四是示范带动作用“大”。项目实施后可复制,易推广,能发挥较强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力争每完成一个项目就可以发挥十个、百个项目的作用。
注重组织培训,提升“执行能力”
“博爱家园”项目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省红十字会高度重视针对项目管理人员的能力建设培训工作,这为顺利推进项目实施打牢扎实基础。一是采取“集中课堂”培训。坚持每批项目实施前进行集中培训,讲清“博爱家园”项目实施理念、操作流程、主要指标。二是采取“体验课堂”培训。坚持每期参训的项目管理人员都能到“博爱家园”项目社区进行现场交流、学习,通过实操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采取“网络课堂”培训。建立了“经验交流与案例分享”微信群,及时分享全国“博爱家园”项目建设的先进经验,并对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答疑。
注重资源整合,盘活“要素投入”
一是带动部门整合。在坚持红十字会主导、按照“博爱家园”项目要求实施,并在具有红十字文化传播等内容的前提下,项目地红十字会积极争取和接纳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参与一起实施,坚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办法和思路,使项目达到“1+1”>2的效果,力争“双赢”“多赢”,让群众得到更多更大的帮扶和实惠。二是撬动资金整合。资金整合是最有效的整合。如,会泽县上坪子红十字“博爱家园”项目,硬件投入资金15万元,争取当地政府配套资金60万,达到“四两拨千斤”效果。三是推动其他资源整合。组织资源、技术资源等也是推动项目落实、提升项目质量和实效的重要资源。如,鲁甸县林业局安排10名技术人员,对水磨村“博爱家园”项目500亩核桃免费进行技术改良。
注重探索创新,形成“多种模式”
省红十字会坚持把项目实施与地方特色及群众需求相结合、坚持创新和实效导向,通过生计金发放和产业融合资金的投入,项目受益村民的人均收入也同步增长;与此同时,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在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成长和充实,形式也愈发多元化。如,会泽县红十字会在深入了解项目社区的实际情况后,为确保产业融合资金安全,同时确保实施后长期持续产生效益,还要把发展风险降到最低,为把项目建成经得起检验和人民满意的项目,县红十字会和项目所在地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到项目点调研,反复开会研究,趋利避害,稳步推进,最终决定将产业融合资金投入到了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中,确保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又如,马关县红十字会在一个项目社区执行的“博爱家园”项目,其利用庭院美化的特点发展庭院经济,鼓励农户养殖多肉等观赏性花卉,集中向昆明斗南花卉市场批发,以此实现产业兴旺、农户增收。
注重群众参与,激发“内生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群众是“博爱家园”项目的实施主体,充分地尊重群众、动员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参与项目管理,就能激发群众的内在动力,用听得懂、记得牢、能理解、易接受、可落实的话语方式让基层群众真正明白了三句话,即“博爱家园”项目“帮扶谁让群众自己说了算、帮什么让群众自己说了算、怎么帮让群众自己说了算”,如,宁蒗县的一个项目社区实施了一引水入户工程,群众全程参与了工程建设,竣工后又一直主动承担后续的管理工作,效果很好,具有可持续性。该县红十字会反馈,因为群众真正明白了红十字会的帮扶项目为什么做,该怎么做,是为了谁在做,并且他们受邀自始至终参与到了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中,故而在当地老百姓心中,他们是把“博爱家园”项目真正当成了自家的事情来做。红十字会“博爱家园”项目之所以受到欢迎,就在于它真正让群众受益,从而赢得了群众实实在在的口碑。
注重督促检查,推动“压力传导”
为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省红十字会坚持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督。一是前期筹备中督导。及时参与并现场指导县级红十字会,做好“传、帮、带”工作,让基层红十字会在项目计划阶段就对项目理念、工作流程和主要指标有清晰的认识。二是中期执行中督导。定期督导项目进度,指导资料审核和拨款,帮助基层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三是后期验收中督导。通过终期评估、项目资金检审开展督导。通过督导及时指导基层红会进行整改。
注重结合业务,拓展“项目内涵”
省红十字会把不同的业务板块以不同的方式置入到“博爱家园”项目中。一是置入假肢安装康复项目。在总会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支持下,实施假肢安装康复项目近20年。助力脱贫攻坚时期,经项目前期评估,以发放“博爱家园”项目生计金的方式,帮扶70位贫困肢残患者人发展生计,重点扶持其发展小养殖、小种植,开办小卖铺、小修理、小网店、小饭店等增收致富产业,解决脱贫致富问题。二是置入应急救护培训。在新实施的“博爱家园”项目社区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站,每年对项目社区群众实施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和卫生防病知识普及,这一举措提高了群众自救互救的能力。三是置入养老服务。在“博爱家园”项目社区成立红十字志愿工作站和志愿服务小组(队),优先为村里的老人和小孩提供服务。
“博爱家园”现已成为中国红十字系统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尤其在脱贫攻坚时期广泛推广、覆盖重点地区后,通过扶持产业和生计项目发展,妥善解决贫困群众快速脱贫致富和长远生计问题,体现了“输血”与“造血”并举、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重,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云南省红十字会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优化战略决策部署,针对有的地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较重的现状,有建设性地提出了解决路径和方案。2023年9月25日至28日,云南省县级红十字工作和“博爱家园”项目建设现场会暨组织建设业务培训在大理举办。结合总会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推动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云南省红十字会以“博爱家园”项目为抓手,服务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民心相通等特色工作;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防灾减灾、公共卫生、安全饮水、环境保护、助老助幼助残无障碍改造等“小而美”的民生项目;遵循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原则,以小资金撬动大服务,用小投入激发大活力,推动“博爱基金”在乡村(社区)发挥长效作用,将红十字人道服务融入便民惠民服务中,激发乡村治理内在活力;关注民生需求,将“关爱生命·救在身边”“滇苗助学”“博爱图书角”“红十字天使计划”“红十字博爱送万家”等红十字品牌融入“博爱家园”项目建设中,全面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开展应急救援、防灾避险演练,组织卫生防疫、健康教育等宣传,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助老、助残、助学、爱幼、济困等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增强社区群众应急处置、自救互救以及自助互助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全省各级红十字会充分发挥会员、志愿者在红十字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依托“博爱家园”项目,建立健全村级基层红十字组织和阵地,持续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不断讲好红十字故事。